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85355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寿县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_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学科集 体 备 课 教 案 项目内容课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修改与创新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准备多媒体等常用教学设备教学过程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诞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思想界的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

2、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本课引言是引自陈独秀所写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的一段史料。陈独秀在这里高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的内容,借此导入新课的教学。问题一:文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各指什么?问题二:陈独秀提出这“两位先生”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三:这“两位先生”的提出在当时有何

3、深远的意义?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教材首先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强调陈独秀高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随后介绍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锐意改革及他在学术上实行的方针,提及大力宣传新文化的一些干将,点明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

4、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建议教师在进行本目的教学时,补充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袁世凯将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说教作为统治的工具,在思想上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为突破重点做铺垫。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

5、说法的正确与否,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

6、动了进攻。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陈独秀

7、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建议适当补充有关人物的生平资料,还可以北大红楼的简介引入,利用教材提供的【历史纵横】中的材料进行教学。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他聘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通过改革,使北

8、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第二目“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1)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引言部分,教材本目所引资

9、料及【学思之窗】中所引材料进行分析,并适当补充相关内容,以加深对此内容的理解。“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

10、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第三目“思想界的空前解放”。教材总结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进步性及局限性。(1)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

11、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建议教师在此处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2)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

12、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建议教师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进而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新青年的诞生”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

13、必要性。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使得他们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而新文化运动正是反映了这种政治要求而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引导学生勾勒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者关系内在联系的轨迹,认识其必然性。同时教师还可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由学生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与否,对运动的兴起进行深层次的体会。建议教师还可补充一些相关人物的照片和资料,并以照片为依托,采用谈话法,设置相应的小问题,诸如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

14、阵地等。这些都属于对基本史实的识记。通过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和发现问题,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关于“德先生和赛先生”一目的教学。关于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建议教师对教材提供的史料进行重新整合,并设置相应的问题如:文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各指什么?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陈独秀提出这“两位先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位先生”的提出在当时有何深远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民主和科学旗帜的树立对于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史料,驾驭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明确新的含义

15、所在。在谈及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问题时,教师可以补充胡适关于贞操问题的文章及吴虞谈论儒教与专制关系的文章,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体现出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先锋作用。关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什么是旧道德,进而引入新道德,并适当进行阐述。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也很重要,建议教师提及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到的“八事”和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到的“三大主义”。还可以回顾著名人物的代表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其精神实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问题的教学,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新发展”是什么。为此教师可以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

16、革命及其之后的革命屡屡失败的史实,了解单纯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难以胜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了,理解俄国十月革命中“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含义。二是中国人民“翘首以迎接世界新文明之曙光。”三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宣传它及这会使新文化运动发生怎样的变化。最终把握新文化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关于第三目“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联系讲解法,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找出适当的切入点,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如提问近代中国有哪几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们对封建思想有怎样的冲击?新文化运动在这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怎样的?对“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想法,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