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6210-2007人员定位通用技术条件颁布稿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85352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Q6210-2007人员定位通用技术条件颁布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AQ6210-2007人员定位通用技术条件颁布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AQ6210-2007人员定位通用技术条件颁布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AQ6210-2007人员定位通用技术条件颁布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AQ6210-2007人员定位通用技术条件颁布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Q6210-2007人员定位通用技术条件颁布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Q6210-2007人员定位通用技术条件颁布稿(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案号DICSAQ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AQ 6210 -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eneral technical conditions of the system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underground personnel in a coal mine(颁布稿)2006-XX-XX发布 2007-XX-XX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I前 言为规范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保证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安全可靠,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信息产业部提

2、出。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矿安全生产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起草人:孙继平、彭霞、卫修君、于励民、田子建。14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使用的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

3、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887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3836.1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3836.2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2部分:隔爆型“d”GB 3836.3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3部分:增安型“e”GB 3836.4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GB 10111 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AQ 6201-2006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MT209 煤矿通讯、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 286 煤矿通信、自动化产品型号编

4、制方法和管理办法MT/T 772-1998 煤矿监控系统主要性能测试方法MT/T 899 煤矿用信息传输装置MT/T 1004-2006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MT/T 1005-2006 矿用分站MT/T 1007-2006 矿用信息传输接口MT/T 1008-2006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软件通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3.1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underground personnel in a coal mine 监测井下人员位置,具有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重点区域出/入时刻、限制区域出/入时刻、工作时间、井下和重点区域

5、人员数量、井下人员活动路线等监测、显示、打印、储存、查询、报警、管理等功能。3.2 识别卡 Identification card由下井人员携带,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当进入位置监测分站的识别范围时,将用于人员识别的数据发送给分站。3.3 位置监测分站 Location monitoring substation 通过无线方式读取识别卡内用于人员识别的信息,并发送至地面传输接口。3.4 传输接口 Transmission interface接收分站发送的信号,并送主机处理;接收主机信号、并送相应分站;控制分站的发送与接收,多路复用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并具有系统自检等功能。 3.5主机 Hos

6、t主要用来接收监测信号、报警判别、数据统计及处理、磁盘存储、显示、声光报警、人机对话、控制打印输出、与管理网络联接等。3.6并发识别数量 Concurrent identification number 携卡人员以最大位移速度同时通过识别区时,系统能正确识别的最大数量。3.7 漏读率 Misreading rate携卡人员以最大位移速度和最大并发数量通过识别区时,系统漏读和误读的最大数量与通过识别区的识别卡总数的比值。3.8 工作异常人员 The absentees 未在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的人员。3.9 识别区域 Identifiable area系统能正确识别识别卡的无线覆盖区域。3.10

7、重点区域 Key area 采区、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等重要区域。3.11限制区域 Forbidden area盲巷、采空区等不允许人员进入的区域。3.12最大位移速度 Maximum velocity识别卡能被系统正确识别所允许的最大移动速度。 4产品型号、分类4.1型号产品型号应符合MT/T286的规定。4.2分类4.2.1按工作原理分类a)场强式;b)射频标签式;c)其他。4.2.2 按信号传输方向分类a)单向;b)半双工;c)全双工。4.2.3按识别卡结构分类a)与矿灯一体;b)与手机一体;c)与BP机一体;d)帽卡;e)胸卡;f)腰卡;g)其他。4.2.4按系统结构分类a)独立式;

8、b)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一体;c)与煤矿井下移动通信系统一体;d)其他。4.2.5 按识别卡供电方式分类a)无源;b)有源。4.2.6按识别卡的工作频率分类a)特高频(300M3GHz);b)超高频(3G30GHz);c)其他。4.2.7按功能分类a)非连续监测式;b)连续监测式;c)其他。5 技术要求 5.1 一般要求5.1.1系统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符合MT209、MT/T1004、MT/T1005、MT/T1007、MT/T1008、AQ6201等标准的有关规定,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应符合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规定,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文件制造和成套。5.1.2 中心站及入井电缆的入井口

9、处应具有防雷措施。5.1.3 帽卡式识别卡应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测,并出具对人身健康无害的报告。5.2 环境条件5.2.1系统中用于机房、调度室的设备,应能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环境温度:1530;b)相对湿度:40%70%;c)温度变化率:小于10/h,且不得结露;d)大气压力:80kPa106 kPa;e)GB/T 2887规定的尘埃、照明、噪声、电磁场干扰和接地条件。5.2.2除有关标准另有规定外,系统中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环境温度:040;b)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25);c)大气压力:80kPa106 kPa;d)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但无显著振动和

10、冲击、无破坏绝缘的腐蚀性气体。5.3 供电电源5.3.1地面设备交流电源a)额定电压:380V/220V,允许偏差10%10%;b)谐波:不大于5%;c)频率:50Hz,允许偏差5%。5.3.2井下设备交流电源a) 额定电压:127V/380V/660V/1140V,允许偏差:专用于井底车场、主运输巷:20%10%;其他井下产品:25%10%;b)谐波:不大于10%;c) 频率:50Hz,允许偏差5%。5.4 系统组成系统一般由主机、传输接口、分站、识别卡、电源箱、电缆、接线盒、避雷器和其他必要设备组成。5.5 主要功能5.5.1监测5.5.1.1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出/入重点区域

11、时刻、出/入限制区域时刻等监测功能。5.5.1.2系统应具有识别携卡人员出/入巷道分支方向等功能。5.5.1.3系统应能对乘坐电机车等各种运输工具的携卡人员进行准确识别。5.5.1.4系统应能识别多个同时进入识别区域的识别卡。5.5.1.5 系统应具有识别卡工作是否正常和每位下井人员携带1张卡唯一性检测功能。5.5.2 管理5.5.2.1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总数及人员、出/入井时刻、下井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超时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5.5.2.2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

12、查询等功能,并具有超时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5.5.2.3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时刻、滞留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5.5.2.4 系统应具有特种作业人员等下井、进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工作时间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具有工作异常人员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及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5.5.2.5 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活动路线显示、打印、查询、异常报警等功能。5.5.2.6 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每月下井次数、

13、下井时间、每天下井情况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5.5.2.7 系统应具有按部门、地域、时间、分站、人员等分类查询、显示、打印等功能。5.5.3 存储和查询5.5.3.1 系统应具有存储功能,存储内容包括:a)出/入井时刻;b)出/入重点区域时刻;c)出/入限制区域时刻;d)进入分站识别区域时刻;e)出/入巷道分支时刻及方向;f)超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g)超时人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h)工作异常人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i)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等。5.5.3.2 系统应具有查询功能。查询类别如下:a)按人员查询;b)按时间查询;c)按地域查询

14、;d)按识别区查询;e)按超时报警查询;f)按超员报警查询;g)按限制区域报警查询;h)按工作异常报警查询;i)按人员分类查询;j)按部门查询;k)按工种查询等。5.5.3.3系统应具有防止修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等存储内容(参数设置及页面编辑除外)功能。 5.5.3.4 系统应具有数据备份功能。5.5.3.5 分站应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当系统通信中断时,分站存储识别卡卡号和时刻;系统通信正常时,上传至中心站。5.5.4显示5.5.4.1 系统应具有汉字显示和提示功能。5.5.4.2系统应具有列表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超时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报警总数及人员,限制区域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总数及人员等。5.5.4.3系统应具有模拟动画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巷道布置模拟图、人员位置及姓名、超时报警、超员报警、进入限制区域报警、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等。应具有漫游、总图加局部放大、分页显示等方式。5.5.4.4系统应具有系统设备布置图显示功能。显示内容包括:分站、电源箱、传输接口和电缆等设备的设备名称、相对位置和运行状态等。若系统庞大一屏容纳不了,可漫游、分页或总图加局部放大。5.5.5 打印系统应具有汉字报表、初始化参数召唤打印功能(定时打印功能可选)。打印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