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85286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 体 备 课 教 案 备课教师:李为爱 项目 内容课题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2)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让学生

2、联系现实谈自己对理论探索的感受。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教学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和历史地位。教学准备教材、教案、试卷等。教学过程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导入设计: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的一些报告、谈话和指示题词等,没有大部头,没有长篇大论作理论分析的思辨性的大块文章,没有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等,表述的也多是我们已经干、正在干和将要干的事,没有理论色彩,没有深奥的东西

3、。所以提出了质疑:邓小平理论是不是理论?师生互动:什么是理论? 新华字典解释:理论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性的有系统的结论。 按照“理论是对实践的科学总结”这一定义来衡量,邓小平理论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真正的科学理论。 过程评价:那么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它是如何形成的?除了邓小平理论外,现在对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还有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来探究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伟大的转折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多媒体展示材料: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建

4、设中去,但出现了两年徘徊的局面。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所造成的,集中体现在“两个凡是”上。 多媒体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师生互动:“两个凡是”的错误在于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文革”的错误,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表现,违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说明“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过程评

5、价:其实质是坚持“左”的错误,反对否定“文革”。过渡:这种状况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急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来突破这个禁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由此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师生互动:邓小平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有力的推动,使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地进行。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6、,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过程评价:这一讲话,为全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成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条件,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2、十一届三中全会 多媒体展示材料: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摆脱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

7、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就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就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次全会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师生互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提供了保证。过渡:邓小平对中国实现伟大转折、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理论,就是在十一届三

8、中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问题情境: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及其意义。(板书)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形成过程 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它成为新时期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材料二 1987年10月,中共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三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

9、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以新的论述和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一个新

10、高度。“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重大标志。 材料四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次大会高度评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并指出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材料五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师生互动:材料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十三大之后采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十五大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过程评价:邓小平理论内

11、容十分丰富,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外,还包括很多方面。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扩大对外开放,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过渡: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的形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了巨大作用。2、伟大意义 自主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

12、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开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之路,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过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中央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最重要、最关键是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问题情境3:阅读第三目内容思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具体内容如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什么伟大意义?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

13、背景 多媒体展示材料: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变化: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国内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中国共产党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师生互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

14、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立足于我们党的实际状况,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遇到的新的课题,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党的思想认识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总之,时代需要新的理论创新。2、主要内容 多媒体展示材料: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过程评价: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

15、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随后他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工作时,一再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召开,江泽民在报告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作了更加深入的阐述,使之更加系统、成熟。在这次大会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伟大意义 自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建设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