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85123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平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卷第卷 选择题语言运用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倏(sh)忽 账簿(b) 负(f)增长 豁(hu)然开朗B. 框(kung)架 吊唁(yn) 绞(jio)肉机 草菅(jian)人命C. 酒靥(y) 哂(shn)笑 后坐(zu)力 差(ch)强人意D. 颔(hn)联 粗犷(gung) 几幅(f)画 长吁(x)短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和字形。考生应结合字义和字形辨析。B项,“框架”的“框”应读kung ,提供形状或

2、强度的结构系统(如屋架),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草菅人命”的“菅”应读jin ,“草菅人命”意思是“把人命看作野草。指任意残害人命”。C项,“哂笑”的“哂”应读shn,意思是“嘲笑”。“后坐力”的“坐”应为“座”,应读zu,意思是“弹头射出枪、炮口时所产生的反冲力”。D项,“几幅画”的“幅”应读f,量词。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得一组是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 。阅读散文,我们能体会到鲁迅的 ,冰心的 ,梁秋实的幽默机智,丰子恺的清雅淡泊。“情”是散文的命脉和灵魂,对于散文的“情”来说,真挚 。A. 情趣 冷峻深沉 温和娴雅 至关重要B. 情趣 冷峻深沉 冲淡平和

3、 至关重要C. 情趣 冷峭深沉 温和娴雅 举足轻重D. 情趣 冷峻深沉 冲淡平和 举足轻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这是考查近义词和成语的辨析。考生应抓住词语中的情感色彩、使用对象进行辨析。“情趣”,性情志趣,情调趣味;“情调”,是人们情感体验的一种方式,指人情感活动表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冷峻深沉”,思想感情不外露,遇事沉着冷静;“冷峭”,形容冷气逼人、态度严峻、话语尖刻;“温和娴雅”,形容人的态度温和,举止文雅;“冲淡平和”,即淡泊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平和”更加侧重于心态的平静,心

4、平气和即使是愤激的情感也是以淡泊之音表现出来。“至关重要”,关,比喻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足以影响全局。3.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积分圆梦” 项目通过金融网络把公益活动推广到消费者身边,消费者可以便捷的捐赠积分,这是以互联网+方式,为金融消费者提供的新选择。B. 古龙的作品在武侠小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小说不仅吸收了戏剧、电影、诗歌,而且融进了作者独特的人生哲学。C. 美国宇航局希望在2040年像土卫六发射一艘智能潜艇的实验,对土卫六上的海洋环境进行全面探测,以寻找不同于地球的生命形式。D. 10月份以来二线省会城市和大城市圈周边的

5、一批城市陆续退出限售行列,限售解禁工夫多为2-3年,也会进一步影响房地产销售预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他的小说不仅吸收了戏剧、电影、诗歌”成分残缺,“吸收”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应为“吸收了等元素”。C项,“美国宇航局希望在2040年向土卫六发射一艘智能潜艇的实验”成分残缺,缺谓语,应在“向土卫六发射”前加“进行”。D项,“二线省会城市和大城市圈周边的一批城市”存在歧义,“一批城市”是指“大城市圈周边的”城市,还是指“二线省会城市和大城

6、市圈周边”的城市,表达不清楚,造成歧义。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B项,“吸收”后面缺少宾语。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如D项,因“一批城市”的定语不确定导致句子

7、出现歧义。4.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最早指的是黄河。B.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这种文字叫做“隶书”。C. 中国的名山中,五岳有着显著的位置,中岳指的是嵩山。D. 信的结尾写上“此致,即颂近好” 这里的“此” 是对全信的一种概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化文学常识。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分类记忆,如官职类、民俗类、文人字号类等。B项,“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这种文字叫做隶书”错误,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小篆”。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

8、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

9、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

10、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道”。原因不难理解:“道

11、”这一概念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统”

12、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B. 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C.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

13、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D. “道”的价值观念与士大夫阶层相伴相随,是这个阶层的精神标志。如果追寻“道统”意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6. 下列表述,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A. 士大夫文化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B. 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扬主体精神。C. 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D. 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14、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道“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B. 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孟子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C.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传统。隋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D. 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文”由此依附于“道”,正如韩愈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答案】5. A 6. D 7. D【解析】5.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文作为一个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有误,“决定”一说不当,文章第一段的表述是“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考生要特别注意题干的选择依据,“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D项,“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不是原因,这是表现。文章最后一段说“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这是具体的表现。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