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2单元第7课 魅力独特的书画(教案2)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84269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2单元第7课 魅力独特的书画(教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2单元第7课 魅力独特的书画(教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2单元第7课 魅力独特的书画(教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2单元第7课 魅力独特的书画(教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2单元第7课 魅力独特的书画(教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2单元第7课 魅力独特的书画(教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3第2单元第7课 魅力独特的书画(教案2)(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课魅力独特的书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家代表;(2)理解:书画同源和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3)通过了解汉字书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汉字书画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要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难点: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

2、本特征。(书画同源)【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包含着中华文化的气息。中华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古代的发明发现,灿烂辉煌的文学。还有很多很多,建筑风格,服饰,饮食,婚俗等等。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们以后要去学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华文化中的汉字,书画艺术。由此导入新课。一、汉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 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

3、再使用。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一脉相承,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古书上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实际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约定俗成,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等,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不过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

4、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为什么说到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

5、(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古代甲

6、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我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

7、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1900年7月,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太后带领

8、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1913年学者罗振玉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为“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金文:金文也

9、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 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

10、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其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在汉文字发展史上,篆书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

11、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

12、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双峰对峙。楷书鼎盛时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风格之变。各书家各显其个性体貌。3、文字演变

13、的趋势: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起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

14、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4、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1)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2)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楷书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发展: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代

15、表人物:魏晋有钟繇的宣示表和王羲之的乐毅论;初唐的欧阳询(欧体)、盛唐的颜真卿(颜体)、晚唐的柳公权(柳体);宋代黄庭坚、元代赵孟、明代文徵明、清代何绍基等。草书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行书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发展: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代表作: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唐朝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书;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元朝赵孟頫的行书十札卷、明朝文征明的离骚等。二、笔墨丹青中国画:过渡: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其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