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专题学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84160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专题学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专题学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专题学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专题学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第四中学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专题学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习目标: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习内容: 一、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产生:A、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产生资源 、生态破坏B、或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产生 2.主要原因(1) ;(2) 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 。总结PREDA、环境问题与 问题、资源问题、 问题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B、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 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3.环境问题的表现: 、 。4.特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大气

2、):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主要问题排放的物质排放源或主要原因主要危害防御措施全球变暖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人类燃烧 向大气中排放 ,特别是热带森林被破坏,使森林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减少海水膨胀,冰川融化 ,淹没沿海陆地 气温升高;降水的变化;极端天气情况多发 影响水循环过程(如蒸发增强等),加剧水资源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从而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出现资源灾害的地区变化人类为此调整经济结构(农业和工业)-付出代价大于得到的好处发展中国家因处低纬度,问题更加严峻可持续性发展,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核心:节能 减排1)控制 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保护

3、森林、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3)适应气候变化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5)努力加强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人类使用冰箱空调放出,在平流层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到达地面 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排放; 酸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燃烧煤油气(硫酸型和硝酸型)河湖水 ,危害水生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腐蚀 ;危害人体健康减少 气体排放如煤中硫的综合开发利用5.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以 为主;乡村:以 为主。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 。二、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 自然、改造自然、 自然、谋求人地协调三.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

4、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 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2) 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3) 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任务,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协调。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四、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年全球第一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庞大的 ;(2) (水,部分矿产-石油/铁/铜 ,土

5、地);(3)深刻的 污染;生态破坏。五、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从行为主体宏观角度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合作。(2)具体微观角度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效益,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例 生产; 农业A. 生产:从 生产制造消费使用 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克服末端治理弊端。B. 农业: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生产结构粮食与经济作物结合;农林牧副渔结合,农场形成良性生态系统。2.生态旅游的一些做法:(1)旅游交通以 为主;(2)旅游接待设施以小巧为主,提倡 露营,避免大兴土木;(3)不干扰野生动植物的生活;(4) 随身处理或带走;(5)了解尊重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不可将城市生活习惯带到野外旅游地。总将旅游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到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