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中图版)地理讲义:第二单元 第8讲 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83968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中图版)地理讲义:第二单元 第8讲 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中图版)地理讲义:第二单元 第8讲 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中图版)地理讲义:第二单元 第8讲 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中图版)地理讲义:第二单元 第8讲 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中图版)地理讲义:第二单元 第8讲 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中图版)地理讲义:第二单元 第8讲 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高三一轮复习系列选考总复习(中图版)地理讲义:第二单元 第8讲 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 Word版含答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原理,内力作用在不同地域的表现。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考查形式并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读下图,回答问题。(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2)两个界面:A莫霍面,B古登堡面。(3)三个圈层:圈层名称特征地壳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幔上地幔固态,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地核C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D内核呈固态【深度思考】地壳和岩石圈有什么区别?提示虽然岩石圈和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其范围不同,岩石圈不仅包括全部地壳,还包

2、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二、内力作用(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3)变质作用岩石变质作用变质岩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构造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板块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2)两种边界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

3、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读褶皱示意图,回答问题。褶皱: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有两种基本形态。类型代号名称对地貌的影响原因甲背斜一般成山中间岩层向上隆起有时成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乙向斜一般成谷中间岩层向下凹陷有时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2)断层读断层示意图,回答问题。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对地貌的影响代号名称对地貌的影响原因丙地垒形成陡峻的山峰断层中两侧岩层陷落,中间岩层突起丁地堑形成盆地或谷地中间岩

4、层相对下沉(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火山喷发: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貌。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考点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特点与两种边界(1)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2)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凝固后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该地区为板块的生长边界。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原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消亡边界。具体如下图所示: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边

5、界类型示意图明显地形实例生长边界陆地内部张裂:裂谷东非大裂谷海洋内部张裂:海岭大西洋中脊消亡边界碰撞边界山脉和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洋中岛弧、海沟新西兰南北二岛俯冲边界海岸山脉、陆缘岛弧、海沟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东部的海岸山脉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1)上图中板块共有()A.1块 B.2块 C.3块 D.4块(2)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A.冰岛 B.非洲东部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A.喜马拉雅山 B.马里亚纳海沟C.日本岛弧 D.安第斯山脉解析第(1)题,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

6、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第(2)题,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第(3)题,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答案(1)C(2)C(3)A类题通法1.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地震带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软流层物质的循环对流,这些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因此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也大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比如,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冰岛多火山活动等。2.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

7、地貌(1)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运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2)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考法一板块分布的判断及应用1.(2014大纲文综,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

8、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解析据图判断K岛屿位于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之间,故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答案C2.(2014海南地理,17)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P地位于()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解析P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P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答案A考法二板块运动与火山活动3.(20

9、16北京文综,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由图可知,平顶海山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由岩浆岩构成,A、B项错误;由图中阶段到阶段变化可知,平顶海山的相对高度变小,顶部面积变大,是风浪侵蚀造成的,是外力作用塑造,C项错误;由图中阶段到阶段变化可知,岩石圈下降导致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答案D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岩

10、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2015浙江文综,5)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

11、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容易侵蚀成谷析图过程尝试自解_答案C类题通法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考法一地层结构的判断分析1.(2017江苏地理,5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地质构造和

12、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乙甲 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 C.3 D.4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乙断层只切断了最下边一个侵蚀面的连续性,而岩浆活动穿过了下边两个侵蚀面,说明乙形成早于丙,而甲形成于图中三个侵蚀面后,甲形成晚于丙,故B项正确。第(2)题,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所以在图示地质演化过程中,共形成了两次褶皱,故选B。答案(1)B(2)B考法二地质构造类型判断与沉积作用分析2.(2016浙江文综,56)下图为某河谷地

13、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1)(2)题。(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1)题,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河谷处岩层地层年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

14、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C项符合题意。第(2)题,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知,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只有乙处沉积有厚厚的沙、卵石,沉积环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B项符合题意。甲处离河流太近,粘土结构,丙、丁两处地势太高,都不符合贵重金属矿产的存在环境。答案(1)C(2)B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典 图 示 例获取信息本图为地质剖面图,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为沿海冲积平原,为河口沙洲,为河流凸岸,为岩浆冷凝形成的花岗岩外围,为背斜成谷。解读信息(1)图中地下岩层有褶皱隆起,该岛屿由海底地壳受水平挤压而成。(2)岩层向上拱起(背斜),背斜顶部岩层外力作用破坏了其连续性。(3)流水作用雕塑形成地表地貌景观。类 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