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83760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材分析】一、什么是新闻。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纪实报道。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特点是客观性(真实)和时效性(新鲜)。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一篇新闻的特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并是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印象性报道”是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印象写成的报道。把对事实和新闻人物的客观报道与描述同作者的主观印象结合起来写,是印象性报道的主要特色。在写这类报道时作者必须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但是“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

2、写印象、写观感。所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四、文本解读。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全文一共16个自然段,13段写奥斯维辛的今天,45段写奥斯维辛的历史,615段写今天(1958年)参观者(包括作者在内)的感受。16段收束全文。文章的开头先写奥斯维辛今天鸟语花香,阳光明媚,而作者却认为这是噩梦,这一巨大的反差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当读到后

3、面,了解了奥斯维辛的历史,这一困惑便找到了答案。这是作者怕人们(尤其是儿童)淡忘历史的一种深深的忧虑。正是因为这种忧虑作者在第六段中写道“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直接点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文章理解的难点主要集中在715段,这部分主要是描写参观者的感受。有些描写,学生一目了然,例如:“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等。而有些描写语句看似直白,但含义深刻,需要深入理解,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例如“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它会羞红了脸的。”参观者为什么要“庆幸”呢,是因为一旦打开门,他们也会觉得非常尴尬。正常人对当年在妇

4、女身上进行不育试验的实验室看一眼都觉得尴尬,而那些纳粹分子他们却残忍的、没有良知的进行着实验。简单的一个“庆幸”让我们看到了纳粹的残忍与无耻。像这样的语句还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什么值得看的”、“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等。这些语句在平实地叙述中,蕴含着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对这些语句的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奥斯维辛的认识,把握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学情分析】1、对于新闻,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在初中已学过新闻的概念、特点及写法等;但是这篇新闻的特点比较特殊,与一般的新闻不太一样。2、学生对奥斯威辛的了解呈现两级情况,一种是一无所知,一种是有所了解,但是以不了解的为多。3、

5、高一学生还是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 【教学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要激发、寻求、提升阅读者的主体感受和认知深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教学目标】1、了解奥斯维辛的历史。2、阅读新闻抓住表达作者主观评价的语句。3、提高学生理解作者主观评价语句的能力。【过程和方法】讨论式【教学过程】一、设疑引入开门见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预设:1、奥斯威辛是什么?2、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新闻?3、没有什么新闻作

6、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二、初步感知带着问题读课文(答案用文章中的语句或依据文章中的语句来回答)问题一:奥斯威辛是什么?纳粹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可怕的旅游中心奥斯维辛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莫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问题二:十四年前奥斯威辛是一个杀人工厂,十四年后它成了一个可怕的旅游中心,在这个可怕的旅游中心都展览些什么?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试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成堆的头发 婴儿的鞋子 囚犯的照片三、背景介绍(插入ppt用图片介绍奥斯维辛图片很有震撼性,一下子拉进了学生和奥斯维新的距离)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

7、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四、浅谈感受看完这些图片之后你有何感受?(如果你去奥斯维辛参观,看到这样的展览,你会有什么感触?)德国纳粹太残忍了!犹太人

8、太可怜了,这些事情太恐怖了。生命不能这样被轻视、被践踏。要尊重生命。问题:今天(1958年)去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们,他们又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在书上划出表现参观者感受的句子。(学生阅读文章714段 找同学朗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在书上。)五、深入理解问题:在这些描写参观者的感受的句子中,有没有你不明白的语句?(学生自由提问 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若学生不问 老师就提出问题) 问题一:11段“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为什么?(搞妇女不育试验的地方大门紧锁 可提供图片)明确:一个有良知之人,他就是看一眼这样的场所都感到羞愧,而那些纳粹分子却麻木的做着的试验,表达出了作者对

9、对纳粹的控诉。这就是灾难岁月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尊严的绝望。因为人的尊严受到冲撞,受到了摧残。问题二、13段 在这些参观者中还有作者,当看到温和着微笑的照片时,作者为什么会陷入沉思?(一)作者想这二十多岁的姑娘为什么会微笑?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赴死刑的人的表情都是木然的,这木然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麻木、绝望。因为死神天天都会光顾,随时都有人被纳粹杀害,所以多数人已变得麻木和绝望了。而这个姑娘的微笑也许是终于不用等死了,不用再看到同胞的遇害了,终于解脱了因此微笑。也许是这个姑娘看到了希望,她心中拥有希望。但无论是因为什么微笑,她的微笑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丽,而这美丽的生命却被人无情的毁

10、灭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人人面对死亡都如此麻木,如此木然;但却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却温和地微笑着走向死亡。当美好被毁灭时更让人心痛。对纳粹的仇恨更深。作者在沉思些什么呢?对生命的无视,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巨大悲剧的沉思。对战争思考、对生命思考、对人性的思考。 问题三、10段 作者在写这些参观者的感受的时候,也写道了讲解员的态度。“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解说员为何是这样的态度?提示:游客看到女牢房的景象时,惊惧万分,想叫但却叫不出来;而解说员却快步走开觉得没有什么可看得。也许是解说员天天看这一景象,天天向大家讲述这些内容,他有些麻木了。所以觉得没什么可看的。不要对灾难

11、的历史变得麻木。也许是这一场景与其他的毒气室、焚尸炉、绞刑室比较起来是小巫见大巫,起码还给了一个生存的空间,所以解说员觉得没什么值得看的。控诉了纳粹份子的惨无人道、残忍。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让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作者的情感。而这两点也都是作者创作本文的意图。小结:在我们深刻理解了参观者、作者、讲解者的感受之后,相信也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战争的思考、对和平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五、探究主旨 在了解了这篇新闻的内容之后,你们说说“今天”的奥斯维辛发生了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提示:在奥斯维辛400万人被屠杀这是14年前的新闻。而今天没有什么新闻。“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一种不

12、安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作者有很强的责任感、使命感)让作者写下这篇新闻。普里策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这正是源于新闻工作者崇高的使命感和敏锐的目光,作者透过和平宁静的生活表象,发掘出震撼人们内心的东西,这正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六、作业拓展1、作者离开了奥斯维辛后写下了这篇充满历史责任感的新闻。若是你在参观完奥斯维辛之后,你会在留言墙上写些什么呢? 2、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杀人工厂 旅游中心 毒气室 震惊 展览 焚尸炉 感受 愤恨 绞刑室 可怕 窒息课后反思:最大的优点整个教学流程层次感很强,问题设计基本能做到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抓住学生对文本中描写参观者的感受不理解的句子进行深入分析,切入点很好,学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正好是深入把握文章作者情感的过程。最大的困惑这是一篇新闻,但我并没有按照新闻的思路来讲,而是像分析散文一样来对文本进行内容的筛选和语句的分析,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我心里还没有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