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83751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民,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应为本设计的设计依据。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中的一篇课文,是左传人物画卷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2、巧退秦师的烛之武形象,展示了春秋时代政治外交上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面貌。我们在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说话艺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熟读全文,背诵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在领悟烛之武说服艺术的基础上,对烛之武进行人物形象分

3、析。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和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2. 熟读全文,背诵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在领悟烛之武说服艺术的基础上,对烛之武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设想: 1、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努力,通常学生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智慧,我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本文中烛之武说辞

4、十分精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诵读理解研析,着重讨论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从而让学生了解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背诵一直是学生头痛的一个问题,所以我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多媒体教学法 设疑探究法 点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才是风,人才是雨,有了人才,就能呼风唤雨; 人才是天,人才是地,有了人才,

5、就能顶天立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了解了解春秋时期郑国的人才烛之武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使弱小的郑国得以保全的。 l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教学设想: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急于了解历史人物面貌的欲望。 二、作品、史书体例及背景介绍 1、作品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

6、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朱彝尊在经文考中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2、

7、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3、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

8、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教学设想:以上教学环节,从学的角度看,让学生了解作品、史书体例和故事发生背景,从而为熟悉课文打下基础,也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本课出现的古汉语常识(师

9、生讨论完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 1整体感知: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音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意读,所有男生齐读,女生跟读,初步读懂全文内容) 2.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语气词 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秦伯说 说,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2)名词用作状语 既东封郑(在东边) 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 夜缒而出

10、(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 (3)动词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4)形容词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5)形容词用作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6)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4古今异义(古/今)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亦去

11、之(离开/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5、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2.若亡郑以陪邻 顺承连词 3.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4.越国以鄙远 目的连词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代词,指郑国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这件事 3.失其所与,不知 自己的 4.吾其还也 表商量语气,还是 而:1.今急而求子 才,表顺承,连词 2.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4.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焉:1.子亦有不利焉 表陈述,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 何,疑问副词 3.若不阙

12、秦,将焉取之 哪里,疑问代词 6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2)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 (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烛之武)夜缒而出 (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3)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判断) 教学设想:让学生课前预习,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13、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晓课文大意,为更好地研析课文中的问题作铺垫,更重要的是,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研析课文 1.讨论:秦晋两国围郑,为什么烛之武选择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 (情读:所有女生齐读,读出感情)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且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这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多大的利害关系,秦郑两国并无任何历史瓜葛、现实恩怨,其矛盾是表面的、暂时的、可以化解的。况且秦晋两军一南一北,难通声气,具备破坏秦晋关系的条件。 2.既然如此,秦国此次东征源于什么目的? 一碍于秦晋联盟;二源于东扩的野心。 3.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分布在课文第几自然段? 明确:第3 自然段。 “夜缒而出”说明什么? 明确:“国危矣”,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城门也打不开,只能在夜晚用绳子拴着偷偷溜出城去。 4.面对国难当头、兵临城下、弱肉强食之势,你们说该怎么办?该怎么解除危机、拯救郑国? 明确:外交手段。烛之武也正是用的妙语巧言(板书:妙语)。然而欲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何其难也!如果烛之武这样说:秦晋以强凌弱,此非仁义之师、不义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