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83751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学案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掌握“通假”现象和古今异义词(3)梳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 刺客行为,侠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通假”现象和古今异义词 难点:辩证地分析评价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三、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见示范课堂) 2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见示范课堂) 3什么叫通假字? 所谓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以声旁代替本字,如“卒”通“猝”二是以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说”通“悦”三是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如“蚤”通“早” 四、课时

2、量:三课时 五、学习方法:诵读,研讨,质疑,辩论 六、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 (1)文学常识填空 战国策又名( ),是汉代( )编订的,它记载了时期各国( ),( ),( )等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 )和( ),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督亢( )樊於期( )戮没( )揕其胸( )偏袒( )拊心( )淬火( )濡缕( )忤视()叱咤( )瞋目( )振怖( )惊愕( )箕踞( )目眩( ) (3)字词归纳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4. 请辞

3、决矣(“决”通“诀”,告别) 5.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6.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7.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双手捧着) 8.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9.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0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 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信物;今:书信) 2.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 而伤长者之意(古:品德高尚之人;今:年长之人) 4.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 涕) 5.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来;今:表

4、可能、能够、许可) 6. 将军岂有意乎(古:同意,愿意;今:故意) 7.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 8.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在这时;今:表顺承) 9. 终已不顾(古:不回头;今:不照顾,不考虑) 10.持千金之资币物(古:礼品;今:货币 ) 11. 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原谅;今: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12. 秦王还柱而走(古:跑;今:行走) 13. 诸郎中执兵(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 14. 左右乃曰(古:身边侍臣;今:方位名词) 15. 断其左股(古:大腿;今:量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2、 此臣

5、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倒装句 A、状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2、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3、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B、定语后置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C、宾语前置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被动句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省略句 1、(1)方急时,(秦王

6、)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 2、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 3、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省略宾语) 4、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 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 1、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省略句 定语后置)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句 定语后置) 3、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句 状语后置) (4)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 (1)开端行刺缘起 (2)发展行刺准备 (3)高潮廷刺秦王 (4)结局遇难身亡 (二)局部探究 思考讨论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

7、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展现给我们一个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强大的秦国,秦国的长驱直入给弱小的燕国带来巨大的威胁,可谓是“危在旦夕”这是荆轲刺秦的大背景 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

8、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3、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分析: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这也许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里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荆轲“怒、叱”反映了荆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4、文中描写了易水辞诀和秦廷行刺这两个场面说说让你印象最深的描写是什么文章用了哪些方法来进行场面描写? 提示:易

9、水辞诀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突现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主导性格和英雄气概,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 提示: 刺秦的过程:进入秦殿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英勇就义 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

10、写,层次分明 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4辩论赛:对荆轲形象进行评价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持否定论者: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他们认为荆轲是政治上的

11、败笔,荆轲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与最初的战略目的背道而驰但肯定他的人也很多,他们认为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你认为荆轲是爱国者还是个人英雄主义? 关于荆轲 一、反对者(一) 荆轲历来被人称赞为勇士有一个很直接的表现就在于:秦殿上荆轲不为大势所迫,而12岁就杀人不眨眼的秦武阳却吓得直发抖本人对此没有异议相反的勇士这顶帽子还是给他戴,但只能算是勇士而称不上英雄,大概有这几, 方面原因: 1、他“没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观念,妄想靠他的能力能胁迫秦王立合约,换取燕国弹丸之地的生息繁衍然而,他错了,他只能成为历史车轮的

12、润滑剂,使历史更快发展他的一小义却不敌天下苍生的大仁,试想他如果刺杀成功,群龙无首,祸起萧墙,生灵涂炭在所难免,实乃有勇无谋之辈 2、他太冲动了太子丹的只言片语,就让他匆匆上路,虽然有了名扬千古的易水诀别,可自己喋血秦王宫殿不提,樊於期的人头就一文不值了唉,我真担心荆轲到了黄泉之下如何见樊於期 3、没有自知之明刺秦者,不是真刺,而是想要秦王立合约,换取一方安宁然而,在他的左腿已断的情况下,他掷出的匕首肯定要刺死秦王的,可是,其“飞刀神功”未到火候,没掷到秦王这其实是他应该考虑到的,但是他没有自知之明,一切都成了空谈如果我是荆轲,一定会在最后几天苦练命中率,就不相信不成功或许他练了,但没练好,这

13、也只能说明他的技术实在是太差了,差还去刺秦,还是不自知又或许是临场发挥不好,那也还是属于没有自知之明的范畴唉!非战之过矣,乃荆轲不智哉!(彩虹) (二)“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夏桀无道,商汤取之;商纣无道,周王取之这是历史发展之根本,社会发展之必然荆轲刺秦王看似英勇,实则只是匹夫之勇,称不上英雄论古今历史,凡称得上英雄者,必有超人的卓识,唐李靖如此,明刘伯温亦是如此他们有一双慧眼,识得英雄而荆轲不行,秦王嬴政是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他识不得,只为燕国的一国之私而弃天下于不顾经历春秋战国,百姓困乏,需要明君或者说是有能力统一天下的人燕太子丹不是这号人物,荆轲也不是,只有秦王才是我想,倘若荆轲那把匕首刺中秦王,他留下的不是英勇,而是一个匹夫所留下的悲哀(梦笔情缘) (三)荆轲者,莽夫也为己之私而刺杀秦王,终无命回天试想,当初他如果刺杀成功,平定六国,天下归一的雏形不就被就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