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830602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 审题人: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座位号、班级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下列关于王国维观点理解正确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分封制在初

2、期实现了最高执政集团的权力集中分封制在创立初期提升了周天子权威分封制与宗法制塑造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A. B. C. D. 【答案】C【解析】分封制度下诸侯的权力较大,中央很难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错误,其他均符合材料中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涵,故C正确。点睛: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2. 儒家经典大学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制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到“天下”的

3、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A. 王位继承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把“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做为君子,要先齐家,再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先传宗接代,再扩展到天下大事,所以实质是宗法制的体现。故B正确;不符合材料主旨;属于地方制度;是秦朝时期建立。点睛: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部分复习时要注意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要特别突出对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中央集权制等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应从概念制度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历史特点等方面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3. 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4、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A. 从分封制到实现中央集权的变化B. 分封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C. 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D. 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西周到秦朝,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故正确; B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特点;C中历史必然不符合题意;D是东周时期。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和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的重点之一。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统治封地的

5、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制度。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创立以来,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皇帝独尊,王权神化;皇位世袭,不可转移;总之,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是相辅相成的。4. 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纽带牢固结成的部落集团),旨在说明秦汉时期A. 皇帝制度开始建立B. 统治范围不断扩大C. 周边政权完全臣服D. 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答案】C【解析】由“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到“分封的王国”再到“统一的大帝国”,这反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的过程,故D项正确

6、;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是在秦朝,故A错误;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故B错误。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5. 下图所示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后通行的秦半两钱,它最重要的影响是A. 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B. 将财政大权收归了中央C. 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大一统的形成D. 有效地抑制了已亡六国的东山再起【答案】A【解析】材料中属于秦朝统一货币,有利于经济交流,促成大一统局面形成,故C正确;控制经济命脉,不符合题意;与货币统一没有直接关系;不是有效抑制。6. 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

7、武。与此次转型描述相符的是A. “诸侯更相征伐,周天子弗能禁止”B. “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C. “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D.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答案】B【解析】题干中“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的这次社会政治转型应该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兼并天下”指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皇帝之号”是指建立了皇帝制度,故正确;发生在战国时期,C发生在元朝,D发生在明朝,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7.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指A. 分封制和郡县制B. 宗

8、法制和郡县制C. 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的意思是,分封制导致了周的灭亡。而秦朝的灭亡并不是推行郡县制,在于暴政,故A正确;周的灭亡主要是的分封制的弊端造成的,而不是宗法制,排除B、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秦朝暴政,导致秦朝灭亡,不符合题意,C错误。8. 秦朝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秦朝推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

9、袭。这样中央就牢牢控制地方的人事任免权。郡县制度有利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9.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这一制度创立于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元朝【答案】A【解析】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故正确;其他朝代不符合。10. 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体现了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D.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答案】D【解析】左图反映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右图反映的是元代的行省制度。前者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后者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选;

10、西汉是统一的政权,故错误;材料中是地方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错误;图一是郡国并行制,故D错误。.11. 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A. 军政B. 民政C. 行政D. 财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镇压宋江起义军”说明宋代规定,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行政 归宰相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因此A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政治制制度12.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

11、,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 唐朝的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唐朝的中书省【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给事中行使职权驳回了皇帝的诏书,这说明给事中行使的是审核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拥有审核权,故A项;B负责军事;C不具备宰相的权限;D是负责草拟。13.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A. 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B. 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C. 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

12、等化D. 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本题主要考察的是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是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所以答案选C。A中制度化没有体现阿金;B中贵族垄断打破错误;中不符材料主旨。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

13、士,后于20世纪清末初废除。14.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降落在朝鲜的日期为光海一年(公元1609年),此时中国正值明朝,若他当时降落在中国,以下情况有可能的是A. 成为明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 成为殿阁大学士,对军国大事进行“批红”C. 在按察使司,对六部进行业务监督D. 以平民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朝廷的官吏【答案】C【解析】明朝太祖朱元璋就废除了宰相,故A项错误;明朝六科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六部事务,不负责监察地方官吏言行,故B项错误;殿阁大学士对军国大事拥有票拟权,而不是“批红”权,“批红”权属于宦官,故D项错误;明代仍实行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故C项正确。15. 下图

14、“獬豸”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下列古代官僚机构及官员中带有“獬豸”功能的有御史大夫军机大臣监御史刺史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提到,“獬豸”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能辩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官僚机构及官员带有“獬豸”功能的有御史大夫,秦朝中央监察官员,三公之一;军机大臣属于中枢机构,不负责监察,监御史负责监察机构,刺史,汉代监察地方的官员。故B项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官僚机构及官员带有监察功能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难点之一,要引起足够重视。题目中的御史大夫,秦朝中央监察官员,三公之一;刺史,汉

15、代监察地方的官员;按察使司,明朝地方监察官员;枢密使,宋代中央掌管军事的官员。分散在教材各处,要从不同角度归纳相关知识点,同时和其他相关知识联系,如宋代通判的职能。16. 根据史书记载进行统计发现,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唐代科举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科举制是对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继承B. 士族子弟的传统文化优势并未逐渐消失C. 科举制对整个乡村教育的影响微乎其微D. 容易滋生官本位之风不利社会整体发展【答案】D17. 近代史上赫德在中国实测论中向列强建议:侵华的最好手段“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行我令,压制其民。民有起而抗者,则不能得义兵排外之名,而可以叛上之名诛之我因得安坐以收其实利,此即无形瓜分之手段也。”以下阶段与列强这一手段不相符的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 八国联军侵华后的清朝C.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 抗日战争时期【答案】A【解析】材料中是“莫如扶植满洲政府,使其代行我令,压制其民”体现是通过扶持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