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课件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681630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PPTX 页数:50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二第4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 隋唐时期 专题概览 时空定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 589年 隋唐时期 581 907年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和繁荣时期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阶段特征 第4讲魏晋 隋唐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成熟魏晋 隋唐时期的政治 1 南北朝时期 三省制 九品中正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1 2 唐朝 三省六部制 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唐太宗 选修4 考纲要求 考纲呈现 考点魏晋 隋唐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考点魏晋 隋唐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 君主专制的演进 1 魏晋南北朝 形成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三省体制 自

2、主学习 2 隋唐 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制 1 内容三省 指中书 门下和尚书三省 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 尚书省下设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 2 影响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 局限 流程式分工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误区警示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二者形式上相似 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 但本质却不同 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 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后者的目的是防止专制 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图解历史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模式 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1

3、背景 唐朝在地方上实行道 州 县三级制 唐中期在地方设 节度使 名为朝廷藩镇 实为割据势力 2 问题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 选官制度 科举制 1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1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 开始采用了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 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3 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 唐太宗时期 科举以进士 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 首创武举和殿试 2 评价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 提高了行政效率 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从追求 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 有一定的合理性 明清八股取士 阻碍着人们

4、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 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图解历史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教材补遗中国古代的门阀政治1 含义 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 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 它形成于魏晋之际 鼎盛于东晋 从东晋末逐渐衰落 2 兴起原因 1 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 政治原因 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 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 制度保障 九品中正制 3 特点 1 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 世代担任重要职位 2 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 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3 社会生活上 不与庶族通

5、婚 甚至坐不同席 4 文化上 崇尚清谈 4 评价 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 但缩小了选官范围 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 造成冗员现象 不利于统治 5 衰落原因 1 经济上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松弛了宗族血缘纽带 2 文化上 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文化优势 缩小了士族与平民的差距 3 政治上 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 四 监察机构1 汉代以后各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 如唐代有御史台 宋代有提点刑狱司 元代有御史台等 2 作用 1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 规范执政 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 局限

6、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五 民族大融合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 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 西晋内迁的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北 魏统一黄河流域后 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六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修1 1 历史背景 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 初步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生产发展 民族融合加强 2 北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不安 面临统治危机 3 掌握朝廷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积极改革 2 改革内容 3 作用 1 北方社会经济

7、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兴修水利 开垦荒地 粮食产量增加 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 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 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七 唐太宗 选修4 1 主要功绩 开启 贞观之治 的局面 1 贞观之治 出现的原因a 主观上 吸取隋亡教训 心存百姓 广揽人才 知人善任 广开言路 虚怀纳谏 开明开放 兼容并包

8、 b 客观上 隋朝经济的繁荣为其奠定了基础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 贞观之治 的内容a 政治 发展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精简了机构 提高了效率 重视法制建设 颁行 唐律 肃清吏治 b 经济 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c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d 文教 发展隋朝科举制 重视进士科 扩大了统治基础 2 功过评述 1 唐太宗励精图治 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 开创了 贞观之治 的局面 这为 开元盛世 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 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 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 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唐太宗采取开

9、明的民族政策 加强了民族团结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 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为唐文化增添了开放多元的色彩 并对 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尽管唐太宗晚年治国策略有不当之处 但他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题一皇权与相权之争史料呈现史料1 隋唐以前的各朝 宰相的权力是佐天子 总百官 治万事 但隋唐以后的历代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 相权开始逐步削弱 皇权逐渐强化 史料2内朝是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 这些接近君主的近侍 仆从一旦受到皇帝的信任 就有机会参与政务 掌管机要 形成新的辅政集团 合作探究 史料3宰相职位 尽管历代名称不尽相同 但

10、几乎始终存在 宰相设置的演进规律由实位宰相演进到虚位宰相 史料4 在同一机构中 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 这又形成了宰相官员的分权 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 实行事权相对集中的首长负责制就势在必行 读史指导 1 史料1反映了相权与皇权的消长趋势 反映了隋唐以前的宰相拥有实权 反映出相权与皇权的消长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2 史料2反映出中枢权力的转移和决策机构的转变 3 史料3反映的是相权的变化 表明宰相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4 史料4中 反映了用增加宰相数量来分权 反映出通过首长负责制来集权 这反映了既分权又集权的特点 问题思考 1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判断汉代宰相有无实权 提示有 2 唐

11、朝建立后 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 皇权和相权的总体发展趋势如何 提示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 趋势 强化皇权 削弱相权 史论归纳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 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 架空外朝的同时 逐渐发展为制度化 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 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可缺少 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4 宰相既实行分权 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 主题二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呈现史料1与分封制相适应 周的官员选拔采用 世卿世禄制 从诸侯到士 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的职务 世代为官 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十八讲 史

12、料2 科举制 一方面 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冲破了 九品中正制 造成的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的封闭局面 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获得从政机会 另一方面 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缓和了社会矛盾 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 姚立建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读史指导 1 史料1选自史学专著 叙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说明周时以出身选官 描述了世卿世禄制是与分封制相适应的选官制度 2 史料2出自史学论文 论文题目提示了其主要内容是关于科举制的 其中 说明了科举制度的作用 问题思考 1 根据史料1指出当时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 提示世卿世禄制 2 根据史料2概

13、括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提示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突破了士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 有利于政权和社会稳定 3 综合以上史料说明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由根据出身选官转变为通过考试选官 史论归纳运用唯物史观辨析科举制的影响 1 2019广东广州模拟 有学者认为 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 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 不能径奏君相 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 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 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考点集训 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 中央和地方机关皆 承受于 尚书省 有事皆

14、申尚书省取裁闻奏 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 唐代前期 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故选D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书省 门下省的信息 排除A项 起草诏令是中书省的职权 排除B项 尚书省管辖全国行政 有利于加强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故C项错误 2 2018课标 武则天时期 将中书 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 鸾台 通过加授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头衔 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 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 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 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 解析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政的风险 有利于

15、皇帝更全面地控制朝政 故C项正确 武则天改变了中书 门下二省的名称 并未扩大其职权 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 与为官员晋升提供机会无关 B项错误 D项中 强化 表述有误 3 2016课标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 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 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 两汉察举制采用地方推荐 朝廷考试任用的方式选拔官吏 具有范围小 任人唯亲的缺陷 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用标准 会导致官员素质良莠不齐 隋唐 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 的

16、科举制既可以扩大选官范围 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 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故选D项 最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科举制选拔出来 A项错误 官员道德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别 排除B项 科举制向社会开放 世家子弟可以通过科考入仕 C项错误 记知识结构 本讲小结 背史论术语 1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 又互为补充 分工明确 同时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 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 2 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 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体现了社会的公平 公正原则 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是围绕皇权强化 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 是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3 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