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80726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盘湾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4小题,共12分)1、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 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B. 如今一些地方党政机关“结关系”现象愈演愈烈。最近江苏某市纪委与新疆伊犁州纪委缔结秦晋之好,签订“友好单位协议书”。C. 命运的齿轮自然不会青睐尸位素餐者,而是加以无情的倾轧,中国男足这辆两个洋教练架辕的马车,毫无意外地向着失败的悬崖飞奔,投奔怒海,只留下一地不值得任何同情和垂怜的残渣。D. 儿子的轮椅渐渐向远方驶去,史铁生的母亲仍孤单地茕茕孑立着,直到儿

2、子的轮椅消失在视线之外,才缓缓地转身而回。2、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 最好的画;第二类,_;第三类,_。第 一类人,_;第二类人,_;第三类人, 与道合而为一,“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他的艺术, _,_。“朝闻道夕死可矣”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艺术走向永恒之时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 B. C. D.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 近日拜读了您的大作,我心中有了一种醍醐灌顶之感。B. 欢迎各位高朋,请

3、大家尽快入座,演出马上开始。C. 仁兄初次莅临舍下,小弟招待多有不周,还望海涵。D. 你发给我的文章我已经看了,并润色了其中的一些段落。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老学庵笔记乃陆游晚年所作,所记内容多为其亲历或亲见、亲闻之事。难能可贵的是,此书迥异于仅记述事实或转抄他书的丛札性汇编,具有鲜明的识见。除评判性的断语外,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立“大节”、辩邪正的思想倾向。A.并无透露出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哪怕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B.还有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无不透露着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C.处处透露着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包括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

4、的使用等D.即使一些条目的设置、笔法的使用等,也都透露着陆游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判断二、文言文阅读(22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5、,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容色改变 B.西望夏口:向西C.方其破荆州:打破 D.横槊赋诗:长矛6、对选段有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对话,打破了赋的传统语言表现形式,新颖独特。 B. 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C. 主客问答,实

6、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7、翻译文句。(4分X4=16分)(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首诗,完成1415题。野泊对月有感周 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

7、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注: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8、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名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B后人评价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C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

8、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10、(1)赤壁赋中“客”的箫声悲凉异常,“ , ”两句极尽描写这一音乐声足以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 (2)涉江采芙蓉中描写游子望乡情景的句子是“ ,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均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句子是“ , 。” (5)锲而不舍, 。(6)位卑则足羞, 。五、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

10、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

11、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

12、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儒、道、墨、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1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只要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就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1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