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扬州考点《职业道德》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801893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扬州考点《职业道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扬州考点《职业道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扬州考点《职业道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扬州考点《职业道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扬州考点《职业道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扬州考点《职业道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扬州考点《职业道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一般本质指道德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

2、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是一种由原则、规范、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具有特殊的规范性。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2道德的基本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指道德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道德调节主要靠舆论褒贬、习惯疏导、教育感化等,尤其注重于唤起人们的道德良心,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它通过评价、教育、指导、示范、鼓励、沟通等方式得以实现。道德的论

3、证功能指道德对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作用道德的教育功能指道德的教化作用道德的导向功能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性指导及其要达到的道德价值目标。3、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4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把职业道德概括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要文明竞争,友好协作要勤奋学习,熟

4、练业务5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热爱祖国,献身教育尊重自我,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严格自律,以身作则6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人是有意识、有思想、有主动性的人,人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的。学生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一切思想和行为,都会受自己意识的支配。教师的劳动“加工”过程必然要包括教与学两种浑然一体的活动。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一方,接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

5、作用特点。教师劳动对象的反作用表现出特有的丰富的形式和复杂的程度。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以其知识、思想品质作用于学生,那么学生作为客体,也随时以其思想、感情、见解、态度等,影响乃至改变着教师和教师的劳动。只有当教师的教育引起学生积极、肯定的反应时,教师的要求才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否则,学生会抵制教师的影响。可见,教师劳动的效果、成效,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努力和能力。7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是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人才素质的综合化,二是要求人才的个性化

6、并有创新能力,三是要求人才多样化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规程、方式、方法上,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也必须如此从社会的需要来看。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方法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教师应意识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与时俱进,以创造性的劳动从事培养一代新人的工作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9大学精神的内涵学术自由的精神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学术自由的精神是大学作为“探讨高深学问之场所”题中应有之义。独立自治的精神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不受国家、

7、教会及任何势力的控制和干预,有权自由、自主地决策和处理学校内部的所有事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学的科学精神就是在科学研究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表现为热爱科学、追求科学,为科学献身的意志与情怀,又表现为一种不迷信、不武断、不盲从、不附和的理念与态度。大学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自身的自由与完善为终极目标的价值信念。表现为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又表现为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奉献,还包括对个人发展和人类未来命运的思索与关怀。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旨在求真;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旨在崇善。二者在价值上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学之开拓创新精神,

8、一是指向科学研究,二是指向人才的培养,三是指向社会发展理性批判的精神对社会现象持理性批判的态度。体现于三方面:从文化传递来看,大学是整理、选择、保存、传递和发展文化的场所,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是各种思想兼容并包、交相汇集的场所,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大学是社会理想的制定者与实行者。10现代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教育责任是大学教师必须首先承担的第一责任,也是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核心和重点。每一位大学教师都应当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致力于形成求真与求善和谐交融的完美教学品格,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个性发展的独特需要,以饱满的教育热

9、情和高超的教育智慧,通过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乎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学是通过高深学问即学术研究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其本质属性是教育性与学术性的统一。这就内在的决定了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双重身份既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大学老师在履行教育责任的同时,理所应当地应该把学术责任、把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神圣职责和全部活动的基础,把学术价值作为其必须拥有的最基本的价值。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一方面要求大学教师必须要珍视学术自身的权利,让不同的学理通过学术性的辩论来决定其命运。另一方面,要求大学教师要清醒地把握和审慎地使用这种权利。每位大学老师在享有高度的学

10、术自由权利的同时要有能力实行“德性上的自治”。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责任观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已成为现代大学的第三大职能。大学教师必须要积极投身到现实社会的变革与实践中去,把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以知识权威的身份更主动的参与到社会决策中来,以便使自己在社会发展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同时,要努力实现真理的实用价值,注重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一点,内在地决定了学术研究是大学教师的立身之本。同时,大学教师在治学求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知识的诚笃”,专心致志。既要

11、以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的介入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职责,又要与社会保有心智上的距离,远离急功近利的浮躁与浅薄。11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首先,教学的过程必然是育人的过程。其次,教好书要求育好人,育好人是教好书的保证。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要求贯彻教书育人原则的要求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12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为人师表

12、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要求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13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确立依据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贯彻要求坚持真理办事公道一视同仁14教育人道主义确立的依据,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确立依据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学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教育人道主义是处理教育活动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教育人道主义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居于特殊地位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要求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和

13、行为作斗争15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是根据师生关系实际发生的内容按其主要特点,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系统。包含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法律关系、管理关系、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等。伦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其各自的心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辈份关系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因一定的法律事实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管理关系是指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教学、指导等过程中发生的管理和被管理的行政关系。师生之间的管理关系可以分为强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管理模式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和指导的实践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的认

14、知、情感、意志、信赖状态、行为影响等方面的心灵感应关系人际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和指导的活动过程中,师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相互之间所构成的人与人的联系16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高校师生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高校师生关系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17正确处理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前提尊重学生是

15、教师有效实现教学的需要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尊重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对教育对象予以充分的关注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关心学生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客观需要。应当指出的是,教师应当理智地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异性师生之间尤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应遵循以下原则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18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关心集体关心集体的重要意义:首先,在各个教师努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团结和谐的集体对教师个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次,只有每个教师关心集体,教师集体所确立的价值目标才可能得以有效地实现。关心集体作为教师道德的具体实现路径。首先,一个关心集体的老师,应该遵守集体的纪律,爱护集体的荣誉。其次,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正确对待集体的矛盾。再次,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关心教师集体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首先,教师所关心的集体是一种真实的集体。在这种集体中,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就能得到较好的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