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共点力的平衡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680048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共点力的平衡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共点力的平衡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共点力的平衡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共点力的平衡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山东省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共点力的平衡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共点力的平衡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二章相互作用共点力的平衡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件新人教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识梳理 考点自诊 一 力的合成1 合力与分力 1 定义 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这一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 那几个力叫作这一个力的分力 2 关系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 2 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 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知识梳理 考点自诊 3 力的合成 1 定义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 运算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力 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图甲 三角形定则 把两个矢量的首尾顺次连接起来 第一个矢量的首到第二个矢量的尾的有向线段为合矢

2、量 图乙 知识梳理 考点自诊 二 力的分解1 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 遵循的法则 1 平行四边形定则 2 三角形定则 3 力的正交分解把力沿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 叫力的正交分解 知识梳理 考点自诊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分力 2 共点力一定是作用点为同一点的力 3 三个共点力合力的最大值是三力的绝对值之和 4 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 只有唯一一组解 5 合力和分力可以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6 2N的力能够分解成6N和3N的两个分力 7 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分力 力F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8 力是矢量 相加时可以直接用算术加法直接

3、求和 答案 知识梳理 考点自诊 2 2019 宁夏育才中学月考 某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作用 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况中 坐标纸中每格边长表示1N大小的力 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正确的是 A 甲图中为4NB 乙图中为2NC 丙图中为0D 丁图中为0 答案 解析 知识梳理 考点自诊 3 2019 宁夏青铜峡高级中学月考 如图 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 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 F2和摩擦力作用 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F1 10N F2 2N 若撤去力F1 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 A 10N 方向向左B 6N 方向向右C 2N 方向向左D 零 答案 解析 知识梳理 考点自诊 4 一位

4、体操运动员在水平地面上做倒立动作 下列图中沿每个手臂受到的力最大的是 答案 解析 知识梳理 考点自诊 5 多选 一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的作用 这三个力的合力可能为零的是 A 5N 7N 8NB 5N 2N 3NC 1N 5N 10ND 1N 10N 10N 答案 解析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共点力的合成1 共点力合成的常用方法 1 作图法 2 计算法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 几种特殊情况的共点力的合成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3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 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 合力最大 Fmax F1 F2 2 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 合力最小 Fmin

5、 F1 F2 3 合力大小的变化范围为 F1 F2 F F1 F2 4 三个共点力的合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 最大值 当三个分力同方向时 合力最大 即Fmax F1 F2 F3 2 最小值 当两个分力之和大于或等于第三个分力时 合力最小为零 当最大的一个分力大于另外两个分力的代数和时 其最小的合力值等于最大的一个力减去另外两个分力的和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典例1两个力F1和F2间的夹角为 两个力的合力为F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若F1和F2大小不变 角越小 合力F就越小B 合力F总比分力中的任何一个力都大C 如果夹角 不变 F1大小不变 只要F2增大 合力F就必然增大D 合力F可能比

6、分力中的任何一个力都小 答案 解析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思维点拨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画图可求得 本题考查学生是否对合力 分力及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清晰的物理观念 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定则对矢量问题的处理 提升科学核心素养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即学即练1 有三个力 分别为12N 6N 7N 则关于这三个力的合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合力的最小值为1NB 合力的最小值为零C 合力不可能为20ND 合力可能为30N 答案 解析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 如图所示 一个 Y 形弹弓顶部跨度为L 两根相同的橡皮条自由长度均为L 在两橡皮条的末

7、端用一块软羊皮 长度不计 做成裹片 若橡皮条的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满足胡克定律 且劲度系数为k 发射弹丸时每根橡皮条的最大长度为2L在 弹性限度内 则发射过程中裹片对弹丸的最大作用力为 答案 解析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力的分解1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的几种情形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 按实际效果分解力的一般思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典例2 多选 2018天津 7 明朝谢肇氵制的 五杂组 中记载 明姑苏虎丘寺塔倾侧 议欲正之 非万缗不可 一游僧见之曰 无烦也 我能正之 游僧每天将木楔从塔身倾斜一侧的砖缝间敲进去 经月余扶正了塔身 假设所用的

8、木楔为等腰三角形 木楔的顶角为 现在木楔背上加一力F 方向如图所示 木楔两侧产生推力FN 则 A 若F一定 大时FN大B 若F一定 小时FN大C 若 一定 F大时FN大D 若 一定 F小时FN大 答案 解析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思维点拨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将力F分解 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结合几何关系可求得力的变化情况 本题考查合力 分力这两个物理观念 结合本题要进一步强化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模型建构过程 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提升科学思维这一核心素养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即学即练3 2019 四川乐山高三二调 如图所示 质量均为M的A B两滑块放在粗糙水平面上 两轻杆等长 杆与滑块 杆

9、与杆间均用光滑铰链连接 在两杆铰合处悬挂一质量为m的重物C 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设杆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m一定时 越大 轻杆受力越小B 当m一定时 越小 滑块对地面的压力越大C 当 一定时 M越大 滑块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越大D 当 一定时 M越小 可悬挂重物C的质量m越大 答案 解析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4 2019 江苏盐城田家炳中学开学考试 表面光滑 质量不计的尖劈插在缝A B之间 如图所示 在尖劈背上加一压力F 求尖劈对A侧的压力和对B侧的压力 答案 解析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死结 和 活结 模型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典例3 多选 2

10、017 天津卷 如图所示 轻质不可伸长的晾衣绳两端分别固定在竖直杆M N上的a b两点 悬挂衣服的衣架挂钩是光滑的 挂于绳上处于静止状态 如果只人为改变一个条件 当衣架静止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绳的右端上移到b 绳子拉力不变B 将杆N向右移一些 绳子拉力变大C 绳的两端高度差越小 绳子拉力越小D 若换挂质量更大的衣服 则衣架悬挂点右移 答案 解析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本题考查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对 活结 模型的理解 构建理想模型 运用数学知识推理分析 归纳总结规律 属于核心素养中对科学思维方面的培养和提升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即学即练5 2019 宁夏青铜峡高级中学月考 图

11、中重物的质量为m 轻细线AO和BO的A B端是固定的 平衡时AO是水平的 BO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AO的拉力为F1 BO的拉力为F2 则 A F1 mgcos B F1 mgtan C F2 mgsin 答案 解析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6 2018 山东郓城月考 如图所示 在水平天花板的A点处固定一根轻杆a 杆与天花板保持垂直 杆的下端有一个轻滑轮O 另一根细线上端固定在该天花板的B点处 细线跨过滑轮O 下端系一个重力为G的物体 BO段细线与天花板的夹角为 30 系统保持静止 不计一切摩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解析 对重物受力分析 受到重力和拉力FT 根据平衡条件 有FT G 同一根绳子拉力处处相等 故绳子对天花板的拉力也等于G 故A错误 对滑轮受力分析 受到绳子的压力以及杆的弹力 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 结合几何关系可知 两绳子夹角为120 有F FT G故C错误 B正确 由于滑轮处于平衡状态 故a杆和细线对滑轮的合力大小是零 故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