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6798970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砀山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题1.5分,50小题,共75分)1(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记载,周初的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C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 D周人谋求权利的合法化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

2、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3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現象(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4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日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C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D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5逸周书(原名周书,是一部记载西周浩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作者不详,此书经后

3、代学者考定为先秦古籍。)卷五作摊解称:“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据此推定( )A西周出现了郡与县是可信的历史B西周时贵族政治解体了C郡县制在西周已经出现D西周时县与郡的长官由周王任命6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等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今山东省曲阜),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共传三十多代,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并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下列从鲁姓起源中获得的信息最为准确是( )A周礼成为维护西周统治的有力工具B诸侯争战是鲁国灭亡的主要原因C我国的姓氏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D鲁姓的起源体现了宗法制的兴衰7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

4、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8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上述材料反映了( )A周人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B殷商“重祖”观念是西周宗法思想的基础C西周将个

5、人情感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来源D西周构建的社会秩序实现了人际间的和谐9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A贵族竞相追逐利禄B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C官僚政治得以确立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10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11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

6、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 )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12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 )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13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

7、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A宗法观念的弱化B中央集权的强化C风俗观念的演化D社会治理的僵化14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15.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

8、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16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 )A外儒内法B殊途同归C法古用今D大相径庭17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

9、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18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19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

10、省20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21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 )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22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

11、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23宋代初年政府禁止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庶民穿紫色服饰,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这表明宋代()A各阶层间人员流动频繁B百姓始终引领时代服饰潮流的发展C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D权力的管制对市民的时尚作出让步24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

12、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25 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26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

13、得以恢复27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形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值)南书房。”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有利于( )A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B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C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D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28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社会公平公正C维护社会秩

14、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29.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30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通过对封建官僚队伍的监察,以达到控制和压迫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被剥削阶级的一种政体设计。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可以完全抑制官员的贪腐 B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制度31、 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