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土地区材料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793533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黑土地区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黑土地区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黑土地区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黑土地区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黑土地区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黑土地区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黑土地区材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区黑土地情况材料一、黑土地资源基本情况内蒙古黑土地位于我国东北黑土地的西端,介于东经1140512058,北纬41175320之间,行政区划包括东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4盟市全境和锡林郭勒盟东部,辖43个旗(县、市、区)和4个农牧场管理局,487个乡镇, 649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208.8万人,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25人,其中农业人口867.1万人,占总人口的71.7%。总土地面积49.1万km2,占内蒙古总土地面积的41.5%。其中:林业用地26515.9万亩,占黑土地总土地面积36.2%,草地36428.3万亩,占49.7%,工矿、居民点、交通道路等用地767.0

2、万亩,占1.1%。现有耕地面积8492.1万亩,占黑土地总土地面积的11.53%,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61.6%;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6182.1万亩,2014年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823.1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9.5%,占全区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的64.1%,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数40.8万户;2014年经营耕地200亩以上的农户有16202户,经营的耕地面积585.7万亩。黑土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50650mm,无霜期90150天,水资源总量430.4亿立方米,其中地上水339.5亿立方米,地下水164.8亿立方米,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重复量78.9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55.

3、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2.78%。内蒙古黑土地典型地带性土壤主要包括黑土、黑钙土、棕壤、暗棕壤、灰色森林土、褐土、栗褐土、栗钙土等;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草甸土、潮土、风沙土等,是非常适宜农业耕作和最具有生产潜力的土地,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布局、种植水平等因素可分为大兴安岭西北高原丘陵区、大兴安岭东南浅山丘陵区、西辽河灌区、燕山北麓丘陵区四个生态类型区。二、黑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黑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内蒙古重要粮食产区和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典型黑土土层深厚,相对平坦,结构良好,养分丰富,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垦殖率和土壤利用强度的不断增

4、加,加之保护措施滞后,黑土地土壤退化加剧,整体生态环境堪忧,主要问题表现在:(一)耕地质量下降,综合生产能力降低耕地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层变薄,耕层变浅,物理性状变劣。黑土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垦以来,典型黑土表层平均每年流失0.31cm,黑土层厚度从开垦初的60100 cm,40年减至5060 cm,70年减至2030cm;由于多为分散小农户经营,大型农业机械严重不足,长期用小马力机械耕作,耕地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耕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2535cm,变为1020cm,土壤容重平均增加0.28g/cm3,孔隙度减小,土壤耕性变差,水、肥、气、热不协调,而

5、且蓄水保墒能力降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二是土壤有机质下降,养分失衡。第二次土壤普查至今30多年,耕地土壤暗棕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分别降低了21.4%、20.8%、22.9%。三是耕地土壤存在污染隐患。内蒙古东北黑土地是我区乃至我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因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品的不合理投入,这一片“净土”也存在污染隐患。化肥使用方面,农民常规施肥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只有19.6%、11.2%、33.8%,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后,虽然分别提高了8.5、4.5、5.4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不仅浪费肥料资源,而且存在面源污染隐患;东北黑土地地膜覆盖已达到950万亩,但因

6、地膜质量不高、残膜回收机械不配套等问题造成残膜回收困难,费工费时,导致地膜在耕地土壤中大量残留。据在燕山北麓丘陵区的调研结果,连续覆盖地膜3年以上的地块,耕层土壤(020cm)平均每亩残留地膜5.6公斤,这也已成为东北黑土地耕地土壤的又一大污染隐患。在黑土地区域内工矿企业周边、城市郊区和污灌区也有重金属污染的隐患。(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一是旱作农业比例大。黑土地区旱耕地面积5608.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6.04%,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无灌排条件,旱地易旱,洼地易涝,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常受天气因素的高度制约。二是灌溉区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西辽河灌区水浇地面积占该

7、区域总耕地面积的58.3%,是黑土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区域,但该地区约有40%的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老化损毁,水源及渠首工程运行不正常。渠系建设不配套,跑水、阻水、漏水现象普遍存在,输水能力大大降低,农田林网不成体系,难以起到防护作用。(三)水资源分布与耕地不相匹配,利用效率低内蒙古东北黑土地水资源在自治区境内相对比较充沛,但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地处大兴安岭南北麓地区的呼伦贝尔市水资源总量272.9亿立方米,占黑土地区水资源总量的63.4%,但农业灌溉用水只有4.58亿立方米,存在水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的问题;而地处西辽河灌区的通辽市和赤峰市水资源总量只有73.9亿立方米,仅占黑土地水资源总量的1

8、7.2%,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占46.1%,存在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而且这两个地区节水灌溉面积仅有50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1.4%,普遍存在大水漫灌现象,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四)盲目过度开发,生态调控能力低内蒙古东北黑土地在农业开发过程中,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缺乏前瞻性,大面积的森林、草地被开垦为农田,过度开垦和开荒到顶的现象曾普遍存在,农区林地覆盖率20%左右,有的地区不足10%,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耕地土壤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大兴安岭西北高原丘陵区和西辽河灌区耕地土壤以风蚀为主,两个区域有1647.7万亩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风蚀威胁,占两个区域总耕地面积的62.5%,其中有27.3

9、%耕地属于中度以上风蚀。大兴安岭南麓区和燕山丘陵区坡耕地以水蚀为主,两个区域有3527.8万亩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占两个区域总耕地面积的60.3%,其中有25.8%的耕地存在中度以上侵蚀。土壤侵蚀导致土层变薄,部分耕地心土层裸露,地表砾石遍地,处于弃耕的边缘,而且区域内沟壑纵横,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西辽河灌区无序超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近十几年来,地下水位年均下降1米多,出现井越打越深、出水量越来越少的现象。长此下去,不仅农业生产不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也会受到极大威胁。(五)综合协调机构不健全,保护建设效率低近年来,虽然国家、自治区在东北

10、黑土地实施了小流域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壤培肥等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耕地质量项目,但由于没有黑土地保护和治理的综合协调机构,国土、发改、水利、扶贫、财政、农业等部门协调统一不够,难以形成合力,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造成资金投入分散,而且资金总量较少,持续时间短,导致整体区域保护和建设效果不很明显。(六)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内蒙古自治区也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保养条例。但这些法律法规自成体系,没有形成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完整的土地保护法规体制与机制,而且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规范了

11、对耕地数量的保护,而对耕地质量保护重视程度不够,而且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土地征用上,城镇郊区大量优质基本农田成为建设用地,占补平衡中“占优补劣”问题十分普遍;在环境保护上,对耕地面源污染和耕地质量下降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治理保护的具体规定和措施;在耕地保养上,自治区仅有的一部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保养条例,也因具体罚则欠缺或太轻,且执法主体不明确,起不到保护保养效果。三、提高黑土地保护意识和利用率的措施(一)加快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管理立法进程国家应加快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立法步伐,制定出台耕地质量保护法,并抓紧修订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

12、地规模、加强质量管理的原则,严格规范土地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行为,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法规,抓紧修订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保养条例,逐步建立耕地质量行政执法体系,规范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行为。(二)加快制定黑土地保护建设管理规划 将优质黑土地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保护。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有关要求,协调国土、环保、农业等部门科学合理的划定内蒙古东部黑土地耕地保护区。综合运用土地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落到实地,划定边界,设立标志,统一编号,落实到户,建立黑土地基本农田数据库。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实行永久保护,任何

13、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制定黑土地耕地整体建设和保护长远规划,出台黑土地耕地质量建设标准,规范黑土地耕地质量建设。(三)加快建立黑土地质量保护投入补偿激励机制黑土地是国家的农业特区,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政策要向黑土地倾斜,综合协调农业、国土、林业、水利和环保等部门建设项目向黑土地倾斜,重点加大黑土地投入,建立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投入机制。国家和自治区政府要明确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黑土地耕地质量的保护和建设;加大对黑土地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用于粮食输出地区耕地质量建设;建立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

14、专项基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耕地质量保护、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耕地质量保护研究。每年每亩基本农田保护不低于50元、高标准农田保护不低于100元,对农户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财政补贴,50%的补偿金奖励给村级集体,作为耕地保护专项资金, 补贴资金主要用于耕地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休闲轮作及深耕深松等与培肥地力相关费用。同时,要加强黑土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度01471标绘,查村工作人员及中标测绘公司工作纳、整理、核对。(四)加快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保护和发展农民土地权益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性工作,要尽快完成黑土地承包

15、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和入股发展规模化经营的权利。只有把承包地确权到户、公开登记,确实权、颁铁证,农民才能放心外出务工就业、进城落户,才能放心流转承包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才能有稳定的预期,放心搞规模经营、放心增加对黑土地建设长期投入。(五)加快建立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建设管理机制设立东北黑土地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目标和任务,建立统一的黑土地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部门在黑土地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中的优势,确保新增耕地与被占耕地质量相当。加强对土地复垦、整理等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管理工作。尽快完成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和入股发展规模化经营的权利。(六)加快建立黑土资源保护利用科技支撑体系统筹协调科研教学推广等部门,开展联合协作攻关,设立黑土地质量保护专项研究基金,对黑土地土壤进行普查,尤其对黑土这一宝贵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防止黑土退化、水土流失和增加黑土有机质含量的有效工程措施和对黑土进行保护性开发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措施;制定完善黑土地耕地质量建设标准,完善中低产田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等标准,配套相应的技术规程或规范,为黑土地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