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及套路总结-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26792304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及套路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及套路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及套路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及套路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及套路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及套路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及套路总结-(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及套路总结1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2品味题目看看题目透露出文章的 A内容;情节B文章主题C线索D设置悬念 e修辞方法 f六大要素等方面。来进行品味,整体理解课文。示例:说明文:题目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3.常见叙事线索

2、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7.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找线索标志: 文章的标题 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 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3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

3、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倒叙写作思路与文章结构:第一部分 由现实中的某人;事;物;情;景,自然的引起回忆。第二部分 (文章主体) 回忆的内容和过程(着重描述所写的人;事;物;情;景为什么值得回忆) (多用叙述描写)第三部分 回到现实生活。重点写出所写的人;事;物;情;景对你的影响,感受。从中收到的启发,感悟。以及对所写的人;事;物;情;景评价。 (多用抒情议论)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

4、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5写作手法及作用是就整片文章来说的(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具体(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

5、事物、讲解道理。(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被比较的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6修辞方法及作用:是就一句几句一段话来说的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 拟人:赋予-某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7、(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6) 反复:1.突出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2. 2.突出了某种感情,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 设问:一问一答,有问必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 无疑而问,答在问中。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而且语气更加强烈。(9)对比:突出被比的事物的特点。形成强烈对比效果,给读者留有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7.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

8、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6.哲理句7文中引用的名言名句名诗句。8文中人物经典,具有警示性的话。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

9、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9分析记叙文语段中的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10开头,结尾,过渡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

10、(1)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或全文、照应开头、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等作用。三、表达效果上:1设置悬念;2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3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四、从写作手法上:开头:1.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结尾:2.深化主题、点明主旨、 呼应、照应题目或开头的作用。1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是这个词可能不

11、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12给文段拟题:()、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个字左右。13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给以肯定或否定的判断,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采用或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正面或侧面谈理由,自圆其说。3.进一步扣住观点进行强调。14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必须用第

12、一人称;()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3.可以多种人物描写手法综合运用,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并用 。15文段中事例的概括:谁 在啥时 啥地 干了怎样的事,有啥意义和影响。作者怀有怎样的感情。()、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16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17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

13、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1、直

14、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标志性的词句,如 我想:-我明白了- 我懂得了-使我认识到-我认为-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

15、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17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