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6772676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练习(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全国卷】1.(2016年全国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解析】第(1)题,考查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图

2、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地形雨和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差异。第(2)题,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存都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堪察加半岛空间狭小,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漫长,不利于植被的生长。食物来源不足,限制了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数量。第(3)题,图中信息反映甲地有河流,熊的重要食物鲑鱼数量多,熊出没的概率大。甲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为夏季风背风坡,有森林且晴天多,利于隐蔽和拍摄。【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

3、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24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

4、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生物量降低植株密度改变植被分布改变A.B.C.D.3.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

5、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第2题,读表可知,地上生物量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生物量略有下降,草本植物生物量增加幅度较大,故总体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植株数量不变,而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故植株密度改变。第3题,由表中地下生物量数据可知,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下降,而草本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上升,呈现此消彼长的竞争。第4题,从实验结果来看,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增加,草本植物将更加繁茂;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减少。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未来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的持续下降,将会影响其生存,其将

6、萎缩。【答案】2.A3.D4.D【地方卷】(2018年天津卷,56)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资料,回答56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5.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解析】本题组考查

7、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伴随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第5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着冰川融水量的减少,河湖水量也会减少;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第6题,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

8、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答案】5.D6.D(2014年江苏卷,14)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题。7.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解析】该地位于10 N15 N,地处热带,岛上植物特点反映了该岛降水少、蒸发旺盛,高温干燥。温暖湿润地区植被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和干燥多为中纬度大陆内部的气候特征。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答案】D8.(2014年海南卷,21)阅读

9、图文材料,完成问题。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解析】通过经纬度定位,可知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湿”是由于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考点2水平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全国卷】

10、(2017年全国卷,1、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解析】第1题,读题可知,该照片拍摄当日为3月25日,“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这些杂树

11、不可能是常绿树种,而是落叶阔叶树种。杂树为适应当地气候的自然植被。第2题,常绿灌木生长条件介于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生长条件之间,其分布主要受制于气温高低。【答案】1.B2.A【地方卷】3.2017年北京卷,41(1)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题。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解析】根据图文中东非、10 S15 S、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等信息可判断该国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1月为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多,植物繁茂;7月为干季,受信风带影

12、响,气温高、降水少,草木枯黄。【答案】热带草原带。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2015年天津卷,5)读下图,回答下题。4.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A.水系的分布特征B.地形的东西差异C.热带荒漠的分布D.矿产的分布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热带荒漠受热量、水分规律性分布的影响而形成,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特点。【答案】C(2015年江苏卷,7)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13、5.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呈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答案】C考点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全国卷】1.(2017年全国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

14、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 m)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4)说明从2300 m至2600 m,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

15、逐渐缩小的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山地垂直带内部存在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的20002300 m高度上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第(2)题,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遭受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部分地区”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在并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第(3)题,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材料中告知阴坡、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第(4)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而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主要原因是海拔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