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6722105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语文(一)(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p519班级_姓名_学号_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新乡贤”的时代角色十分突出。他们很多人出身于乡村,成就于城市,成长于乡土,弄潮于商海,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在现代化进程的趋势中,从基层乡土去看中国社会或文化的重建问题,是怎样把现代知识输入中国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基地乡村里去,作为输入现代知识必须的人这一媒介,“新乡贤”的社会建构,具有尝试破

2、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的珍贵价值。 传统中国文化深植于乡土之中,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有着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的精神。在中国家族、乡土文化传承中,具有深厚的根系和广阔的脉系。乡土文化的有机循环,一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农民一朝的拾粪起,到万里关山运柩回乡止,那一套所系维着的人地关联,支持着这历久未衰的中国文化。”“新乡贤”文化建设无疑秉承和凸现着这一传统文化的底色。(摘编自王先明“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 材料二:城镇化已经变成了一个滋味复杂的命题,近20年以来,它陆续将诸多治理困境呈现给了转型中的中国。在这当中,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农村社会治理

3、失效尤其令人忧心。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乡村已经被一路高歌猛进的城镇化抛在了身后,正气喘吁吁地奔跑在它狭长的影子中。稍微盘点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以城镇化为关键词的农村报道少见正面的消息,浙江上虞“乡贤文化”确实是难得的例外。在这里,公共服务普及、基层民主建设与乡土文化的延续、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一个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既存续了人文精神,也展现了现代公共治理规律的新型乡村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乡土社会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转型中最艰难的部分。费孝通先生曾言,“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

4、,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现代社会崇尚契约精神,乡土社会通行伦理规矩,简单嫁接与拿来主义在这里是行不通的。成功的乡土社会治理,需要礼乐政刑综合为治,需要从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双重支点。上虞的“乡贤文化”,正是对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乡贤是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他们回乡安度晚年,不仅能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支援新农村建设,还能以自身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泽被故土。他们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熟谙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他们离乡与返乡的过程,正是在文化意义上打通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过程,而他们返乡支援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乡土社会启蒙和转型的过程。 因

5、此,对乡村治理而言,发挥乡贤作用、培育乡贤文化要会用劲、用巧劲。上虞的做法有其地域特色,是地方政府有效探索的成果,但其所体现的“方法论”,当是中国乡土社会转型和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它以自身的成功再次重申了两个判断: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智慧;二、中国社会必须以自身文化为基点完成现代转型。今天我们所致力于探索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以这两个判断为前提。 招商引资不算难,打造特色经济不算难,将某一地的GDP提升到某一数字也不难。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重新找到自身角色,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上

6、虞的“乡贤回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也为乡村治理命题设置了一个讨论层次,应该有更多的探索在这个层面上进行(摘编自浙江“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采访和思考)材料三:“乡贤文化”要“新”在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上,“乡贤”,过去多指有文化,有识见又善行乡邻的贤达之人。有史以来,乡贤就是维系中国乡村运转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作为管理文化在中国乡土的一种表现形式,之所以绵延不绝,显然有其相当的存在价值与现实意义。然而,也应看到,我们现在涵育的“乡贤文化”,其主体不仅有别于旧时代乡贤,而且文化内涵既应传承过去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重要要素,更应有着契合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指向。况且,并不仅仅是有文化、

7、能说会道的就是“新乡贤”,根本是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围绕核心价值观在农民群众中的确立与弘扬来干事情、做贡献。明乎此,“新乡贤”才具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目标。“乡贤文化”的涵育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特质的新方向。 “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并非一蹴而就,既需要在火热的新农村建设中锻炼提高,更需要在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上构建养护,还需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社会贤达反哺桑梓、造福乡里,扶持“新乡贤”,推介发展“新乡贤文化”。(摘编自姬建民涵育“乡贤文化”贵在其“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新乡贤文化”建设需要以中国乡土文化为底色,也需

8、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创新为引领。B近年来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负面报道,这都是“乡贤文化”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造成的。C材料二在实践中为材料一提供了观察样板,这一样板可能具有个性特点,但也反映了一些共性问题。D材料三对乡贤进行了符合时代价值观的定义,这里的“新乡贤”和材料一、二中“乡贤”的含义相同。解析A.“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创新为引领”错误,原文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不断创新”无中生有;B.“都是乡贤文化的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表述太绝对;D.材料一、二中的“乡贤”主要指从城市回乡的社会贤达,材料三中的“新乡贤”还包括紧密联系乡村实际干事情、

9、做贡献的人。答案C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想要破解百年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困境,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也需要培育更多“新乡贤”重建乡村。B我国城镇化让人们滋味复杂,是因为城镇化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更因为其取得一些成绩。C只有落实好浙江上虞做法重申的两个判断,才能做到中国乡土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D“新乡贤”的确立成长与“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涵养需要多方发力、多点突破,不能急功近利。解析应该是“是因为城镇化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给农村带来了许多治理困境”。答案B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

10、重要的是看人民怎么去应用这些设备。”B“社会秩序规范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C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从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D“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解析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成功的乡土社会治理,需要礼乐政刑综合为治,需要从现代公共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中找到双重支点。”“对于城镇化中的乡村,最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重新找到自身角色,搭建一个法情允谐的基层治理构架,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A.谈到单纯的现代法治无法完全治理好乡村,因此需要找到现代公共

11、治理和传统人文精神的结合点;B.讨论秩序与个性的问题,与材料二观点无关;C.意在表明政府对乡村治理能力欠缺,与材料二观点违背;D.是说名与实的分离,与材料二观点无关。答案A4材料三第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说观点,然后进行分析,结构谨严。注重辩证论述,用“然而”“况且”等表让步关系的词语进行分析,让逻辑更严密。运用对比说理,在古今乡贤的对比中阐明“新乡贤”的含义,使人容易理解。5新乡贤相比旧时代乡贤应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时代角色突出,在乡村与城市的内在关联上,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兼具乡土性和现代性,既了解乡土文化心理,又熟谙

12、现代社会规则,既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又具备了现代人文精神。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文化内涵贯穿古今,又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意思答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

13、为政治原则。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

14、,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又云:“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山海经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逸周书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

15、(悦),枢体也。”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北宋的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应只是梦,而应是正在践行的现实。(节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