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雪****7 文档编号:126693111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第八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第八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第八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第八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第八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第八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第八单元教学设计(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21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塞下曲: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

2、古体诗。此诗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墨梅: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

3、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应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作者介绍】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742年756年)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

4、。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绍兴诸暨人。出身农家,幼年丧父,学识深邃,能诗,青团墨梅。画梅以胭脂作梅花骨体,或花密枝繁,别具风格,亦善写竹石,兼能刻印。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所作诗文常流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元末隐居九里山卖画为生,所画梅花枝繁花密充满生意。【教学目标】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4

5、.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板书:芙蓉楼送辛渐)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

6、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4.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5.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二、初读诗文,初

7、步感知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出示生字:芙蓉洛壶(1)读准字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2)指导书写“芙蓉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3.多种形式朗读。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1.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2.【课件出示8】交流诗句之意:昨夜

8、,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1.品读前两句诗(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感)(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

9、,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2.品读后两句诗(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

10、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2)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3.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板书:高洁清廉)4.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5.指导背诵。五、拓展

11、总结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预设: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2.总结:古诗中送别诗很多,表达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珍惜友谊,所以才伤离别。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谁知道短暂的离别不是下一次重逢的开始呢?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它是一首送别诗,今天,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塞下曲和墨梅(板书:塞下曲墨梅)二、出示目标塞下曲墨梅自学提示: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2.带感情朗读这两首古诗。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5.

12、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单 雁 砚 乾 坤 (1)注意读准前鼻音“单 雁 砚 乾 坤”其中多音字“单”,读“chn”,还有一个读音“dn”,组词“单一”。(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雁 乾”的书写。“雁”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笔画较多,注意写扁一些,四个横间距均匀,但长短不一。最后的横最长,中间的两横较短一些。“乾”左右结构,注意右边不是“气”。第一部分:塞下曲(一)合作学习1.诗题“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2.介绍作者: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3.理

13、解重点词语,想想“单于”“轻骑”“欲将”“满弓刀”结合注释理解。4.说一说诗句的大意: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板书:边塞生活大雪纷飞)(二)质疑探究品读,深化理解1.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单于是怎样被包围的,自由说。预设:单于被重重包围着,白天无法脱身。2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会受惊,高高飞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练习说。(趁着黑夜,单于想带领手下悄悄逃跑,惊醒了正在睡觉的大雁。)3.想象一下将军是怎样知道单于逃跑的?指名说。(从被惊醒高高飞起的大雁,知道单于要逃跑。)4.发现单于逃走后将军会怎样想,怎样说?预设:将军发现单于要

14、逃跑,回想:我必须把单于拿回,想跑,没门!会对手下说:“快随本将捉拿单于那厮!”5.这时,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单于逃走之后,将军是否带领士兵捉住了他?(捉住)捉单于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雪大路滑,看不清方向)将军又是怎样在雪中运用智慧英勇搏杀,擒住单于的呢?(根据马蹄印,根据马蹄声)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同桌互相说指名说)(板书:充满智慧英勇搏杀)第二部分 墨梅(一)合作学习1.解题: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2.了解作者: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3.理解重点词语: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15、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池头:池边。头:边上。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痕:痕迹。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4.说说诗句的大意: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板书:梅树颜色好清香迷人)(二)品读感悟1.出示: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2,品读: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