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doc

上传人:学习****样 文档编号:126691655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doc(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三篇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 新课“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

2、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

3、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 作者简介(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 阅读课文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四、 疏通字词学生自译。补充(板书):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通假字:厌、当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五、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第二课时一、 检查作业完成练习二四题二、 分析课文1、 齐读课文2、 思考练习一。3、 提名思考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4、 教师简析(参考教师用书)5、 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

5、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三、 小结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

6、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四、 齐读课文五、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比较阅读过秦论;学习苏辙六国论第三课时一、 检查背诵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二、 比较过秦论1、 都是史论文2、 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3、 论证方法:都运用对比论证方法。4、 中

7、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5、 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三、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另二篇六国论一是苏辙的六国论,见教材。一是李桢的六国论(节选)语文六国论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标】1.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2.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体味文句意蕴,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3. 鉴赏论证结构,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感受文章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教学重难点】1.理解下列重要实词的含义: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当、礼、宜、故

8、事、颠覆,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得、非、或、相、势,掌握文中重要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2.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了解六国破灭的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从中总结历史教训。3. 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2.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一、 导入: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

9、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二、作者简介:请学生根据注释或课外阅读介绍苏洵生平简介,教师订正补充:苏洵自号“老泉”,据说27岁才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v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权书10篇、衡论10篇、几策2篇)推荐给皇帝,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

10、己的文集命名为嘉v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v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三、读准字音,了解大意。1. 点几个学生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价,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断句。明确:老师补充强调易读错的字。赂(l) 率 (shui,全都,一概) 厥 (ju,他的) 暴(p,暴露)与(y,相与,亲近)嬴 胜负之数(sh,运数,此句互文的修辞手法)洎 (j,及,等到) 当(tn溃同“倘”,如果)与秦相较邑(y) 为(wi,治理)国者无使为(wi,被)积威之所劫老师强调重要的断句:“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

11、“非”否定后两种情况)“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而犹有可/以(能够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总结古今异义词对句子停顿的影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其他的古今异义词:“至于”、“再”、“智力”、“故事”。(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补充解决生字词和古今异义词问题。)2. 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提出句子理解中的疑难问题。第一段: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率皆赂秦耶”:设问兼反问。提出此问的根据

12、是齐、赵、燕三国未赂秦。“盖失”两句,用解释语气读。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2段:(1)补充注释“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占土地之外。以,同“于”(让学生从旧课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中的“以”)。以,当释为“在”,课文注为“用、凭着”,误。“较秦之所得其实亦百倍”“较”,直贯全句。“所得”,指受赂得地。“百倍”,极言其多,不是确数。全句意即秦受赂得地为攻战得地之百倍,诸侯赂秦失地为战败失地之百倍。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较多,以后不常用。作者这里是有意用古字。“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国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然则承上发

13、下语,这里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当。判形声兼会意。半,物中分。理固宜然按理说,本当如此,即俗语“理所当然”。古人云古人,指苏代。这话是对魏安王说的,当时魏安王接二连三地以地赂秦,苏代不同意这种做法。(2)找出本段中的论断(“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问:哪一个是主要的?(后一个。)说明理由。(照应开头“赂秦而力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跟这个论断是什么关系?(推论。)问:引古人语有什么作用?(旁证。)第3段:(1)补充注释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

14、思。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词,这。“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再,两次。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按:“秦实行郡县制。)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3.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第4段。1.诵读的准备。(1)层次分析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