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上传人:路** 文档编号:126690925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XX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XX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XX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XX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XX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精神,根据XX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综合实践活动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及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的每个高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116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分)的1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检,发展发现问题、提

2、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校综合实验活动课程开课方案如下: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程内容: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可以涉及学生感兴趣的各种问题,主要可以划分为自然科学问题、人文科学问题、自我

3、发展问题等方面:(1)自然科学类可以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领域方面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2)人文科学类可以对文化现象、法律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休闲文化研究等

4、。(3)自我发展方面主要应关注一些具有时代信息的主题,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媒介素养研究、学生群体与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二)社区服务的课程内容: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区服务属于志愿活动或带有义工性质的活动,学生应以服务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社区服务的内容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范围包括各种社区公益

5、服务、宣传教育、帮助贫困人员与家庭等等。社区服务内容一般可分为三类: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通用内容:如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宣传、献爱心等。特色内容:社区居民小区公共卫生、社区辅导(如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三)社会实践的课程内容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由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体现个人的社会

6、价值。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增强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以主题形式呈现,我校拟开展的活动:(1)在重大节日举行纪念活动或庆祝活动,如青年节、教师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元旦和春节等。(2)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成人仪式教育等。(3)组织学生参加值周活动,让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的管理。(4)开展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团等各种校内社团组织的活动。(5)组织参观XX市第二课堂活动场馆等德育基地或自然景观,(6)组织考察所在社区环境、传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情况等。(7)组织社会调查,如对社区机关、特定群体、典

7、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访谈。(8)组织各种社会体验性活动,如军训、学工(商)学农、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科技文化活动、社区民俗活动等。(9)组织参观学校科技馆、校史馆。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一)组织形式1、研究性学习活动以课题小组合作研究为基本组织和实施形式。每个组自行聘请1-3个指导教师(可以是课任老师,也可以是有专长的家长或社会人士),每个班中成立若干个课题小组,每组由同一班内的3-6人组成,条件成熟后可跨班进行建组。课题组内要进行课题分工和角色分工,即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既各展所长,又密切配合,以保证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2、社

8、会实践活动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活动。3、社区服务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活动。(二)时间安排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时间每周3课时,正课中安排1课时,主要是专任辅导教师进行思路、步骤、方法等的通识指导,以及信息检索、课题答辩、报告写作等的辅导和实践,特别是高一主要用于了解课程内涵、课题设计指导、开题报告评审、资料搜集指导、数据筛选与分析等系列理论讲座,以及中期小结反思、报告写作指导、研究成果答辩、总结表彰、成果展示等集体教育活动;分段检查和督促课题研究工作,以及最后的评价认定。课外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9、整理信息、写作报告、制作模型、准备展板等工作,每周算2课时。高中阶段共计270课时。学生每完成一个课题研究并达到相应要求可获得3个学分,高中前5个学期分别各完成23个研究课题,共获15个学分。2、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由学校统一集中安排,可以是学生个别自主或与家长一起参与,也可以小组或班级或年级集体参与,高一至高三每学年安排一周时间(按五个工作日计算),约为30课时,以保证每学年获得2个必修学分,3年共计6学分。高一新生开学前安排1周时间军训。每次社会实践活动需有活动的原始记录及相关证明材料,经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年级组、学生处或团委确认后方可获得学分。3、社区服务由学校统一规划,年级组、班主任组织安

10、排,高一至高二每学年安排5个工作日,约为60课时,以保证每学年获得1个必修学分。学生活动记录应有服务对象签署的评价意见和公章,经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和学生处、团委确认后方可获得学分。(三)实施步骤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确定课题。在听取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后,自主确定课题,并组成课题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必须兼顾自主性、可行性、实践性、生活性、开放性,最好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性。(2)制定计划。课题研究小组要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时间和地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和工具等,明确组内

11、分工等。(3)搜集资料。根据计划,各成员履行各自职责,通过图书馆查阅、网上查询、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并作好活动记录。(4)整理分析。学生整理并分析所搜集到的信息,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并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5)形成成果。学生通过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模型展示、主题演讲、课题答辩等多种形式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6)交流反思。形成成果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把成果的展示看作发现自我、欣赏他人以及提高自身的过程。交流展示后,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研讨等方式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

12、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为下一步的研究活动做好准备。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实施的基本过程:(1)初步拟定活动的计划。通过对学校、学校周边XX市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推荐的各类场馆及社区资源和需求的分析,学生初步拟定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实施计划,包括主题、项目、目标、具体安排、经费预算、预期成果、评估方式等。(2)实施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学生在老师及相关人员的协助与指导下,以个人自主或小组、班级、年级的集体活动形式亲身参与实践或服务。(3)反思总结。学生参加活动后班主任老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并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一)组织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由教学

13、处、学生处、年级组、团委、班主任和相关课任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学分认定。各部门职责如下:1、教学处(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时和教学场地;(2)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确定学习内容和实施细则;(3)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4)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督导,对学生学习成果(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和最后的学分认定;(5)研究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修改教学计划;(6)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资料)库,使课程可持续发展。2、学生处、团委(1)与教学处合作,制定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细则;(2)管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

14、每位学生参与课程的学习;(3)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和最后的学分认定;(4)对校外实践的活动有效指导、组织和管理。3、年级组、班主任和综合实践专任指导教师(1)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协调安排、学生的组织和管理;(2)班主任负责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进行学分评定的具体工作,学生处和团委负责审核认定。(3)研究性学习专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方法、信息应用等通识的指导,以及课题研究指导、评价及学分认定的具体工作,最后由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审核认定。(二)学分配置与认定1、学分配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

15、,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的16%。(1)研究性学习活动:必修学分15分,5学期内完成。根据我校实际情况,5学期中每个学生至少必须完成23个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三安排在高二结束后暑假内进行,第5学期再安排半学期进行总结讲评后结束。学生最终获得研究性学习的15个必修学分。(2)社会实践活动:必修学分6分。分三年学习,每学年完成2个学分,每学年活动时间为一周。高一新生在开学前进行1周的军训,获得2个学分。(3)社区服务:必修学分2分。分两年学习,其中高一、高二年级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社区志愿服务,分别获得1学分。2、学分认定学分认定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按学生参与活动的出勤记录

16、;二是活动过程记录;三是学生完成活动的情况和活动的成果。以上三项记录合格的学生,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规定的基本学分。(1)研究性学习活动:由课题指导教师和专任指导教师按学分认定条件初步评定,然后交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最终认定,教学处记录学分备案。对学生课题研究先进行等级评定,分为A(每班最多不超过25%)、P(合格)、E(不合格)三个等级。等级达到P级,每个学生获得3个学分;未达到研究性学习活动P等认定条件的E等的学生不能获得此学分。研究性学习P等认定条件:三年中完成23个不同类型的课题研究而且每个课题研究均达到以下要求有开题报告或活动方案,有不少于6次的活动过程记录,有结题报告,有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纪录,参加学校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