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于法制建设观念心得体会

上传人:路** 文档编号:126690778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关于法制建设观念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习关于法制建设观念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习关于法制建设观念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习关于法制建设观念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习关于法制建设观念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关于法制建设观念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关于法制建设观念心得体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关于法制建设观念心得体会法治是现代制度文明的根本标志,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法治要良好运行,不仅需要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而且需要公民具有深厚的法治观念,树立对法律的信仰。从长远来看,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培育法治观念,让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是更深层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权利类型不断涌现并被纳入法治轨道。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日益深入,权利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尤其是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为人民群众参与社

2、会治理、维护自身权利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全民法治观念日益增强。法治观念的增强不仅反映了40年来中国法治发展的巨大进步,也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想支撑。同时也应看到,在法治观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发展不够平衡。由于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别,人们的法治观念水平也参差不齐,不同社会成员运用法律的实际能力、遵守法律的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异。比如,在参与网络表达、开展网络监督、使用网络服务等方面,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深浅不一的“数字鸿沟”。二是体现不够充分。一些群众不能理性看待权利、义务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当遇到利益冲突时,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张,责任

3、意识淡薄,甚至作出某些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既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同样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深入培育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法治观念,提高广大民众尊重遵守规则、依法行使权利、理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然而,现实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只顾自己权利张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社会公共秩序。一些人开车加塞,挤公交不排队,在网上随便谩骂。还有人在高铁上霸占座位,甚至从动物园后山跳进去落入虎口,更有甚者与公交司机争执引发严重公共事故。人们不禁要问,这些人怎么就不能遵守公共秩序呢?守住基本的规则,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行为,许多悲剧原本都不会发生。如今,经过多年法治建设

4、,人们主张和实现权利确实更加便利。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等等,越来越多的权利类型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司法机关的便民举措也让人们打官司更为方便,越来越多的律师提供着专业法律服务。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文明提高的标志。但同时也不要忘记,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享受更多权利,意味着承担更多义务,对社会负有更多责任。权利和义务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不可分割。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法律所规定的权利要获得落实,离不开每个人义务的履行。比如,只有大家都尊重别人的人格,社会中每个个体的人格权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实现。而对于社会整体来说,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中都既有权利又有义务

5、。就像商人有赚钱的权利,也有诚实经营的义务。消费者要实现自己的权利,也有赖于厂家和商家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由此可见,只想着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权利就是空中楼阁。如果一个社会不讲责任、不讲义务,社会关系就难以维持。每个人都在集体中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才能在这个集体中实现自己的权利。法律义务是法律规定的责任。法律规范中的义务条款是经过实践考量的底线规则,需要每个社会主体遵从。设定这些义务的目的就是建立起良好秩序,使社会成员整体权利获得实现。比如,交通法规就是为了让使用道路和交通工具的人获得基本的便利和安全,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是要维护基本社会秩序,让社会成员获得基本的公共生活的安宁。遵守这些法规,履行好维

6、护秩序的义务,实际上保护的是自己的安全、实现的是自身的权利。有人觉得,我不做违法的事,我只是不爱排队,喜欢随手丢个垃圾,随便踩个草坪。他们可能认为这些事微不足道,或者法不责众,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应看到,规则除了法律还有社会公德、公共守则,这些公德和守则同样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权利而约定俗成的,遵守它们同样是人们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客观需要。如果人人都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任意践踏公共秩序,那就会导致公交车谁也上不去,生活环境脏乱差,结果每个人在社会生活里都会付出更高代价。上述本不该发生的悲剧,起初就是当事人以为逃票是小事、跟司机争斗是小事,结果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许多家庭的幸福。规则意识的养成要靠教育

7、、靠法治宣传,但这些做法并不是要把规则强加给人们,而是要激发起人们内心主动遵守规则的意愿,让人们把守规矩当作需要,愿意以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并不难实现,并不需要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多么高的道德修养,而只要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在公共场所不插队,开车不加塞;在互联网上不传谣言、不谩骂攻击;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孩子讲诚信、守规则,等等。这样做是为了大家能够享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为了自己长久的幸福安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人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走上共享发展成果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先后使7亿多人摆脱贫困,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迈进。但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

8、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地共享改革和法治建设的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进而推动全体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的平等保障,促进全民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拓展公民参与空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治理智慧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不少城市在智慧环境、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展社会治理创新。这带来的不仅是便捷、高效、精准的服务,也给公民参与治理提供了更多空间。应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共建

9、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提高基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程度,让人们在更切实、更充分、更有效的法治参与中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开展全民法治教育,形成良好文化氛围。树立法治观念离不开直接、充分、有效的法治教育。截至2018年9月,我国共建立法治教育基地3.2万多个,96.5%以上的中小学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在中小学教材中融入人身权利、受教育权利、经济权利等内容,发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培育青少年人权和法治观念。应进一步完善法治宣传教育措施,着力使每个人都形成内在自觉的、浓厚的法律意识,成为法律规则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全社会形成尊崇法治的良好文化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和贡献者。规则意识的养成要靠教育、靠法治宣传,但这些做法并不是要把规则强加给人们,而是要激发起人们内心主动遵守规则的意愿,让人们把守规矩当作需要,愿意以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并不难实现,并不需要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多么高的道德修养,而只要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在公共场所不插队,开车不加塞;在互联网上不传谣言、不谩骂攻击;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孩子讲诚信、守规则,等等。这样做是为了大家能够享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为了自己长久的幸福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