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言文《劝学》教案.doc

上传人:学习****样 文档编号:126688658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文言文《劝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文言文《劝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文言文《劝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文言文《劝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文言文《劝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文言文《劝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文言文《劝学》教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文言文劝学教案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文言文劝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二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

2、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

3、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四、学习课文1、讲解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是全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词语:已。2、讲解第二自然段: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找

4、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5、。“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

6、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总结本段中心思想:论述学习的重要性。词语:、槁暴、受、就、中。3、讲解第三自然段: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词语:致、绝、假。四、课后作业背诵前面学过的

7、几段。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二、讲解第四自然段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3、词语:跬、镂、一、焉。三、总结全文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五、完成习题1、课后思考练习题。2、基训上的习题。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

8、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高二语文劝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难点、重点分析】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本文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二、荀子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1、法后王;2、人定胜天;3、人性恶,重视教育。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

9、散文“四大台柱”之一。其文浑厚,逻辑严密。三、解题劝,即“劝勉,鼓励”。四、诵读第一段1、诵读的准确。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2、学生朗读第一段;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5、文理分析:本节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五、诵读第二节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2、文理分析:本节的论点是什么?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

10、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六、诵读第三节1、主要步骤同上;2、文理分析: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而舍之,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九、结合上面的讨论,进一步思考:比喻论证有怎样的作用十、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附板书设置】一、学不可以已

11、1、通过学习,可超越前人(横向);2、通过学习,可提高自身(纵向);3、总结:只要学习,必有进步,甚至“知明而行无过”。学习的意义二、学习要善假于物1、过渡:承上启下;2、比喻论证。学习的方法三、学习必须1、善于积累:正、反;2、持之以恒:主观、客观;3、用心专一。学习的态度、精神高二语文劝学教案三【教学标高】1、从字词的角度说,要掌握12个生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的词义,积累4个文言常用实词(于、者、而、故)的用法,掌握6个古汉语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知(智)、乎(于)。2、从句式的角度说,要了解一些文言文特殊句法,如省

12、略句、倒装句等。3、从内容上来说,要能概括每一段所论述的中心。4、从分析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要能够从文章的句式中分析它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的。5、从手法的赏析上来说,要能发现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如:设喻的妙用、对举的妙用、对比的运用等。6、从感受与体验来说,要能结合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要能把感悟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教学设想】1、要加强朗读与背诵的训练力度,让课堂读起来。2、译读课文中,尽量调动学生自己的潜能,进行自讲活动,老师纠错评点。3、把分析与概括相结合,先概括各段的论述要点,这是由语言到思想,然后开始分析,让学生说作者的这个思想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是由思想到语言。4、

13、对于手法的赏析,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5、对与感受与体验,这是联系生活,加强体验活动,把课文中所获的东西化进于自己的生活。基于以上的想法,教学活动的思路这样安排:铺垫朗读译读内容发现感悟。【实施过程】一、铺垫1、由初中课文孙权劝学引入。今天同样来学一篇荀子的劝学。2、荀子乃何许人也?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

14、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二、朗读1、自读,把不认识的字圈上,并查字典,或结合课*释解决。2、齐读,后老师正音。(通过课件把要掌握的读音打出来,或板书于黑板让学生来注音。)3、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三遍。4、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三、译读1、自读自译。自己对照注释,自己一句一句讲其大意。2、同桌对译。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