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上传人:学习****样 文档编号:126684725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悟解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悟性和能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静女、氓、离骚、短歌行等诗,对一些基本的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都有所了解,掌握了基本的读诗的方法,但是未能很好地读懂诗词而词又是刚接触的一个新的内容,学生对主旨的把握就更加有难度了前一阶段,我们已向同学们介绍了词的相关基本文学知识,并且了

2、解了读词的方法,即从诗人、诗题、注释、诗文四个方面着手鉴赏诗歌,在鉴赏诗文时特别要注意划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连贯地来理解诗的主旨本课主要是检测同学们对读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程度另外在前一阶段的诗词朗诵中,发现学生们一般不会投入情感去朗诵,这对诗歌的理解又是另一个障碍本课希望通过各种朗读形式来培养一定的朗读能力,以朗读促理解教学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培养朗诵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学习法2、朗读法:通过配乐朗读、情景朗读来助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

3、过程一、导入(知人论世:你们了解毛泽东主席吗?)师作补充引入: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一首著名的沁园春.长沙二、整体理解1、配乐朗读,划分本诗“起承转合”四个层次引导提示:起:“独立寒秋”到“橘子洲头”(提示:由独立寒秋统领全文,引出下文说看到的寒秋之景)承:“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竟自由”(提示:承接上文

4、,描绘独立寒秋所看到的景象)转:怅寥廓到粪土当年万户侯(提示:由景入情,转入到情感的抒发)合:曾记否到最后(提示:小结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2、扣景理解“起”与“承”两部分1)起:“独立”二字统领全文,作者立在寒秋中,这让我们想起不少诗篇关于“秋”的名句,如:天净沙秋思(凄苦愁楚)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2)承:这首诗同样是写在寒秋中的那种悲情吗?请结合“承”的部分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面包含三个步骤:布局、勾勒与染色)从多角度观察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小组讨论:找代表发言【提示】山上

5、: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动静结合天空:鹰击长空(仰视)水底:鱼翔浅底(俯察)提示:“承”的部分,通过从多角度观察描写了群山、层林、碧江、船只、雄鹰、游鱼,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小结:沁园春长沙(豁达向上)三、探究作者情感与诗歌主旨扣情探究“转”与“合”两部分1、转:前文描绘了一幅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便让作者由景深发出情,由今转入昔,一个“怅”字生发出一个疑问“谁主沉浮”,究竟“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他们是作者心目中的人选吗?请分析提示:应该是意

6、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2、合:最后一句“曾记否”言有尽,而意无穷地作了总结,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气概?(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提示:“流击水

7、,浪遏飞舟”是一种勇当中流砥柱,敢于阻挡一切困难去革命的豪情壮志3、结合艺术手法总结全词主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词是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提示:全词寄情于景,通过描写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而号召那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去主沉浮,表现出作者与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伟大气概,以及对革命的信心四、情景朗诵,巩固全文1、欣赏关于毛泽东的一些图片,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范2、请结合自己对诗歌理解和画面,配乐朗读,模仿毛泽东当时独立寒秋的情景请在座的同学作评委,评出最有风采的小毛泽东(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8、五、作业1、背诵全词2、收集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选定一首结合读诗词的方法再作分析,概括出该词的主旨六、板书设计起:从多角度观察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动静结合承: 看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天空:鹰击长空(仰视)水底:鱼翔浅底(俯察)转:怅、忆合:言有尽而意无穷沁园春长沙反思1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鉴于我本着上诗词时教师应当

9、充当学生朗读的教练,而不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先生,所以学生尤其以课堂诵读最为值得赞扬。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

10、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习(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再从课本上来说的话,有几点反思: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

11、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沁(qn)湘(xing)碧(b)舸(g)击(j)霜(shung)廓(ku)浮(f)遒(qi)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2、继续训练诗词的阅读方法与技巧3、围绕考纲知识要点,进一步加强全方位的训练。沁园春长沙反思2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

12、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毛泽东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习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毛泽东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

13、,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老习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习。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毛泽东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毛泽东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