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ppt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680844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ppt(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宋 辽 金 西夏建筑 社会背景 公元10世纪中期到13世纪末期 中国处在宋 辽 金 西夏多民族政权的并列时代 宋代初期 统治者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均得到较大发展 在社会思潮中 出现以理学为代表的哲学派别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 在建筑工程中产生了新的结构体系 如以应县木塔为代表的木构高层筒体结构 成为现代筒体结构的先驱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中国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法典 营造法式 它所制定的法则反映出北宋建筑已具有较高的标准化 定型化水平 建筑艺术方面 从群体组合到个体建筑 造型都有许多新的变化 群体不仅纵深加大 而且注意前导空间的处理和建筑与环境的结合 个体建筑平面形式多

2、样 屋顶组合穿插错落 立体轮廓丰富多彩 同时配以多种类型的彩画 多种手法的雕饰 多种造型的门窗装修 共同形成了柔和 工巧 秀丽的建筑风格 辽代建筑风格与宋稍有不同 较多地继承唐风 金代建筑风格则更近宋代 北宋建筑发展的特点 由于生产发展 技术进步 使建筑得到发展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 首先是城市的发展 摆脱了里坊制的束缚 使得城市结构发生变化 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道 商品售卖活动从早市到夜市络绎不绝 都市生活一派繁荣景象 2 重视文化的国策使得文教建筑发展起来 全国各州县办起官学 同时私人创办的书院也从此开始发展 3 佛教中禅宗一派的兴盛使得宗教建筑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佛 道二教建筑随着思想上

3、的互相融合而互相靠拢 4 宋代统治阶级追求享乐之风极盛 使得园林建筑兴盛起来 宋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仅数量超过前代 而且艺术风格更加细致 清新 诗情画意更为浓郁 意境创造更加自觉 北宋城市结构宋东京因袭五代旧城 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 以坊巷为骨架的宋东京 城市面貌颇具特色 有诸多变化 其一 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 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 允许商人交易 州桥以东 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 其二 住宅与商店分段布置 如州桥以北为住宅 州桥以南为店铺 其三 有的街道住宅与商店混杂 如马行街 其四 集中的市与商业街并存 如大相国寺 被称为 瓦市 在一些街区还存在夜市 如马行街 夜市直至三更尽 才五更

4、又复开张 有许多酒楼 餐馆通宵营业 清明上河图 真实地反映了东京商业街的面貌 此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出现了集中的娱乐场所 瓦子 由各种杂技 游艺表演的勾栏 茶楼 酒馆组成 全城有五六处 一 城市1 宋东京宋王朝960年建立 定都开封 称东京 为北宋政治 经济 文化 交通的中心 沿革春秋时郑国曾在此筑城 取名开封 开拓封疆之意 定都前位州城 扩建 将原城向四周扩展 面积相当旧城4倍 改善交通条件 疏通河道 拓宽路面 制定防火措施 宫殿汴梁宫殿规模和气势远不如唐 特别之处是广泛使用 工 字形平面 并对金 元宫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金中都的宫室制度与汴梁的大致相同 大安 仁政二殿均呈 工

5、字形 辽仿效唐代风格 西夏宫室和平民住宅具体形象较难考证 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 游牧为主 住房既有木构的 住宅宋代已有了更像明清四合院的住宅 其形象在 清明上河图 中清晰可见 其住宅单体 平面多为长方形 面阔多为3间 进深则有1间 2间或3间 有些住宅还在屋前建敞厅 以廊与屋相连 组成 工 字形平面 宋代住宅的分类 一 城乡一般住宅 二 贵族官僚住宅 三 园林住宅 清明上河图 农舍 宋代的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与临安两地 其规模与气势 远不如隋唐 但精致程度超过之 少皇家园林之气派 更多的接近于私家园林 东京的园林 北宋前期大抵还沿用后周的宫城旧苑 直到宋徽宗时才建成两处新的大内御苑 延福宫与艮岳

6、艮岳建园由宋徽宗亲自参予 宦官梁师成主持修建工程 筑山 凿池引水 建造亭阁楼观 栽植奇花异树 历时6年 规模不大 但在造园艺术方面的成就远超前人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具有浓郁的文人园林意趣 是大内御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建筑物均为游赏性的 没有朝会 仪典或居住建筑 东半部一山 西一水 形成 左山右水 格局 山体从北东南三面包围水体 艺术成就 筑山这是一个宾主分明 有远近呼应 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 既把天然山岳做典型化的概括 又体现了山水画论所谓 先立宾主之位 决定远近之形 众山拱优 主山始尊 的构图规律 置石用石方面 以太湖石 灵壁石之类为主 经过优选石料千姿百态 山池中 山坡上亦有特置的峰石

7、 理水园内有一套完整的水系 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 河 湖 沼 溪等的缩影 水系与山系形成山嵌水抱 植物配置植物数十个品种 景区 景点许多以植物之景为主题 建筑园内 亭堂楼馆 约有40处 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 充分发挥其点景 观景的作用 艮岳是一座叠山 理水 花木 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的而较少皇家气魄的人工山水园 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 提炼 典型化而缩移摹写 建筑发挥重要的成景作用 但就园林总体而言 又是从属于自然景观 祠庙及宗教建筑北宋隆兴寺摩尼殿 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平面呈十字形的大

8、型佛殿 亦为现存木建筑中四面施抱厦最古之例 正中殿身五间 进深五间 殿基近方形 平面呈十字形 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 四面正中各出两间歇山顶抱厦 均以山面向前 殿身全是厚墙围绕 只抱厦正面开门窗 此殿在立体布局上富于变化 重叠雄伟 端庄严肃之中又显露出活泼生动的性格 这类别致的建筑样式在宋代以前较为少见 宋代以后流传到日本等国 但遗憾的是 它却没有出现在后续各朝的建筑式样之中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观音阁是辽代建筑中一个重要的代表 也是中国现存双层楼阁建筑最高的一座 以建筑手法高超著称 观音阁外观两层 内有一暗层 实为三层的 观音阁高23米 面宽五间 进深四间 单檐歇山顶 一 二层间有腰檐 檐上出平

9、座 阁的第三层复以藻井 左右次间则用平棊 观音阁上下檐斗拱雄健 排列疏朗 显然有留唐代作风 观音阁内柱网布置采用内外两周的配置方法 构成一个大圈套小圈的双层圈柱平面 观音阁斗拱种类繁多 达24种 其梁 柱 斗枋虽数以千计 但布置有序 组成一个牢固优美的整体 同时 全阁的面宽与进深的比率以及高与进深的比率 均在四比三左右 这样完整统一 设计精巧而稳定的结构 使独乐寺自辽代重建以来 曾经受28次地震 几乎所有的房屋全倒塌了 唯独观音阁和山门丝毫未损 许多山门和主殿采用了楼阁的形式 独乐寺主殿观音阁就是一幢外观2层 内为3层的楼阁 山西大同善化寺 平面及主要建筑 山门 金 三圣殿 金 大雄宝殿 辽

10、普贤阁 金 山西大同华严寺 位于大同城内西南隅 面向东 寺内碑文记载 辽末天祚帝保大二年金兵入西京 大同 寺大部分被毁 仅余教藏等殿五处 薄伽教藏殿梁下题记殿建于辽重熙七年 1038年 明代华严寺始分为上下二寺 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 1056年 是中国现存唯一的木塔塔平面八角形 高九层 其中有四个暗层 高67 3米 底层直径30 27米体形庞大 各层屋檐上配以外挑的平座与廊结构上使用明袱 草袱两套构件 叉柱造木塔采用了分层叠合的明暗层结构 各暗层在内柱与内外角柱之间加设不同方向的斜撑塔的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外槽制度 晋祠 晋祠重建于北宋天圣年间 1023 1032年 现在

11、的主要建筑圣母殿面阔七间 进深六间 重檐歇山顶 大殿副阶周匝 殿身四周围廊 前廊进深两间 廊下宽敞 为唐 宋建筑中所独有 蟠龙柱形制曾见于隋 唐之石雕塔门和神龛之上 在中国古代建筑已知木构实物中 此属先驱 柱上斗拱出跳 下檐五铺作 上檐六铺作 昂跳调配使用 昂形规制不一 真昂 假昂 平出昂 昂形耍头等皆用之 斗拱形制如此繁复多变 使建筑物愈益俏丽 殿内无柱 六架椽的长袱承受上部梁架的荷载 殿内用材较大 采用砌上露明造 飞梁是殿前方形的鱼沼之上建一座平面十字形 犹如大鸟驾飞的桥 四向通到对岸 对于圣母殿 又起着殿前平台的作用 是善于利用地形的设计手法 桥下立于水中的石柱和柱上的斗拱 梁木都还是宋

12、朝原造 晋祠圣母殿 献殿以西 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 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 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 就是飞梁 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 宽五米 高出地面一点三米 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 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 宽三点三米 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 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 故称飞梁 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 小八角石柱 复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 这种形制奇特 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 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 古面中偶有所见 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 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晋祠建筑环境 宋辽金时期的建筑技术特点1 内外空间关联宋代的做法 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 更加重视选址这在园林建筑与住宅建

13、筑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宋代园林的规模小于明清 园林中的建筑也相对稀疏 但宋代园林建筑的布局已经注意了景物之间的联系 并巳形成借景 对景 隔景 障景 漏景等手法 第二 改善店 街关系宋代 建筑与街道 广场的关系已有重大改变 唐代实行里坊制时 居民被限制在一座座坊墙内 在街上只能见坊墙 而无法见住宅 市场也被局限在几个指定的坊内 商品经济发展后 里坊制不得不被废除 至北宋 商铺和住宅直接向大街开门 以致河道码头和交通要道大都成了繁华的商业衔 第三 景观建筑增多景观建筑可以理解为其他建筑的景观点 有些建筑以观望周围景色为主旨 也可称为观景建筑 宋时的很多楼阁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种功能和性质 宋代许多文人

14、墨客 借景抒怀 寄物咏志 给观景建筑冠以有特意题署 见山堂 望海楼 得月楼 烟雨楼 凌云阁 等 其做法不仅流行于当时 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园林和室内设计也有深刻的影响 2 室内内部空间的变换中国传统建筑以 间 为单位 又以木结构承重 体型的变化 特别是高度方向的交化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宋代建筑 明显有了突破 这使得建筑空间的形式变得丰富 1 水平方向上的变换方式之一是改变开间与进深的数量 如开间为3 5 7 9 进深4 6 8架椽 甚至12架椽 有些建筑 平面呈十字形或凸字形 实际也是开间 进深有改变 方式之二是减柱或移柱 减柱是抽掉空间内的某些柱子 移柱是将某些柱子向前或向后移动 目的都是为

15、了满足特殊的功能要求 也是为了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 方式之三是在内部设置扇面墙 用以划分空间或形成主景的背景 在宫殿和佛寺中最常见 B垂直方向上的变换中国传统建筑中 多层与高层建筑较少 宋辽金时 阁楼 塔相对较多 于是人们在垂直方向上变换空间 以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和创造此前少有的环境 如在供奉高大佛像的楼阁中 往往将佛像置于高达2或3层的高大空间 再围绕佛像逐层设置勾栏 作为人们瞻仰佛像的地方 进刚在佛像的顶部设藻井 以突出佛像所在的位置 第三节装饰与装修1顶棚宋辽金时 很多大殿等建筑不做吊顶 而梁架外露 营造法式 中 成为 彻上露明造 做吊顶者 称为天花 天花有2种形式 平闇和平棊 平闇以方木条组成方格网 再在上面加盖板 板子不施彩画 平棊 也叫平棋 以间广和步架为准 四周做埕枋 上钉背板 大致如棋盘 山西大同华严寺大殿内部 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景 藻井多用在佛殿或宫室 用顶部的构件架构并装饰 宋代藻井多为 斗八 即方形的四角抹斜 成八角 再在上面支架八楞 收成八角攒尖 辽独乐寺观音阁上层藻井和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第5层藻井是现存最造斗八藻井实例 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当心间内柱及藻井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天花藻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