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上传人:8****9 文档编号:126678355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上完社会心理学选修课,我认为的个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对个体来说,社会化是一个社会适应的过程;对社会而言,社会化是一个约束和控制的过程。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人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

2、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谈“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出现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这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有三点: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易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综上所述,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

3、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体社会化离不开文化,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个体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个体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 我认为文化通常是以潜在方式来影响个体的,文化主要是一些无形的、无意的、长期的积淀的观念、思想、制度,个体是感觉不到强制性的。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强调社会化的文化传递功能以及个体学习认同文化、对社会文化的适应。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比如认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庆为中华民族的风俗,比如认同汉语汉字为中国国家通行的语言文字

4、,比如认同“龙”、“长城”、“黄河”等为中华民族的标志,这些最基本和最有意义的认同所形成的“文化认同”,汇集到一点就是:“我们都是中国人”。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既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也源于人们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文化影响,由生物人变成文化人的过程。先辈的引导和教诲,社会的褒扬和惩戒,无不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播一种文化观念。我们接受各种教育、参与这样那样的文化活动,都是在接受教化。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化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 一个人小到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是一定文化影

5、响的结果。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的特点是人类创造了文化,享受着文化带来的乐趣,文化反过来熏陶人、塑造人。文化普遍渗透在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规章制度、法律政策之中,常常表现为某种“隐形”的因素,却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家家户户耳濡目染,即使一个不识字的人也自然浸润其中,受其影响而变化气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是较为缓慢的、长期的过程,但一旦内化为人们的态度和信念,就会形成惯性和定式,指导人们的行为选择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文化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之后,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在各种影响人类的因素中,最深刻、最持久的是文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又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它们对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以极强的辐射力和穿透力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的全过程。所以文化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