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6667372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黄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黄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黄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度屯溪第一中学十月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赛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A. 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B. 监察制度由此建立C. 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D. 专制皇权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绳愆纠缪”,意思为“改正过失,纠正错误”;联系材料“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可知,明代仁宗皇帝是要求他们四人帮助皇帝来监督官员,以纠正

2、官员的错误及过失,由此判断D正确;据所学可知,六部是指吏、户、礼、兵、刑、工;是掌握是掌握实权的行政机关,而不是皇帝顾问机构,A错误;据所学可知早在秦朝就已经设立了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户、兵、刑、工其他部门,更没有体现各部权力制衡,C错误。2.汉朝实行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唐代实行台谏相辅,而明清则实行台谏合一。这一变化A. 弱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B. 强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C. 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D. 加强了监察机构的权威【答案】C【解析】【详解】明清实行台谏合一,强化了对官员的监督功能,弱化了对皇帝的谏诤功能,从而加强了君主集权。故答案为C项。这一变化强化了御史

3、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A、B项说法错误,均排除;这一变化是为了强化君主权威,不是加强监察机构权威,排除D项。3.李治安在行省制度研究中认为:“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作者认为行省制度A. 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 易导致极端的中央集权C. 具有中书省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D.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在郡县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

4、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要注意题干问题,“作者认为行省制度”,通过李治安的一段话问作者在材料中的观点,无法得出易导致极端的中央集权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体现具有中书省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问题,材料没有涉及到“中书省派出机构”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行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割据的因素,但不能够消除地方割据的根源,故D选项错误。4.“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

5、神的是( )A.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中央设置二府三司制度,在地方设立通判等机构,从而使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以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故B正确;设立节度使是唐朝的策略,故A错误;材料中转运使只是负责经济方面,不能体现出材料中措施的核心精神,故C错误;设通判负责地方监督是具体的措施,不是其根本特点,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措施。材料“北宋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进行制约”可知北宋在中央和地方都采取分化事

6、权的措施来加强统治。5.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A. 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B. 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C. 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D. 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数据分析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时间越来越短,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地方行政措施的延续和地方的长远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知县任期短,并不能说明吏治就比较清明,排除;C项,根

7、据所学可知,列强是在道光年间才开始侵略中国的,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6.两汉孝廉约有7万4千余人,是最受重视的察举科目。有学者统计能确定孝廉家世者184人,情况如下:下表两汉时期孝廉的家世情况表家世情况官贵富豪平民贫民人数128112916百分比69.6%6%15.7%8.7%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孝廉科目A. 阻碍政府选拔人才B. 遗留世袭选官特征C. 重视儒家道德规范D. 扩大民众参政途径

8、【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孝廉家世为官贵的占接近百分之七十的比例,即绝大多数孝廉均是依靠家世血缘得以举荐,说明这一时期的孝廉科目遗留世袭选官的特征。故答案为B项。孝廉科目是政府选官的标准,政府通过这一方式选拔人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家道德规范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项;孝廉科目多是根据家世出身选拔人才,不利于民众参政途径的扩大,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反映出的问题,即家世为官贵的占接近百分之七十的比例,说明在孝廉的选拔中血缘关系是重要的标准,据此确定答案。7.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

9、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皇帝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所以条文颁布前审批时不需要通过尚书省,故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是,中书省决策,然后再由皇帝最终决策,故条文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开端,主要体现在A.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B. 地方管理得到加强C. 郡守县令不可世袭D. 制度法令全国统一【答案】C【解析】

10、【详解】皇帝集权是“私天下”的表现,不能体现“公天下”之开端,故A错误。郡县制使地方管理得到加强,但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郡县制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相比于之前的分封世袭和世卿世禄制,体现出了一定的“公天下”性质,故C正确。制度法令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一,但不能体现“公天下”之开端,故D错误。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 礼仪与制度分离B. 从人治到法治C. 国家管理制度化D. 为民主政治奠基【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中“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

11、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表明官僚政治取得了贵族政治,实际上是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故C项正确。礼仪与政治分离、从人治到法治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项错误。依据所学,大秦帝国时代建立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表述错误。10.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有专门掌管宫室内部事务,如少府、奉常、宗正等,两汉沿袭秦制。隋朝时,成立了专门的侍御机构殿中省,掌管所有与皇家有关的侍御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A. 中枢机构权力更加明晰B. 皇帝独尊地位日益遭到削弱C. 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瓦解D. 皇帝侍御机关权力不断扩张【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时三公九卿部分机构既管理全国事务,也管理皇室相应事务

12、,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下中央政府职能不清,但到隋朝时期,皇室内部事务由专门设立的事务机关管理,实现了国家事务与皇室事务的分离,使中枢机构的权力更加清晰,故答案为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点睛】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所学秦朝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即家国同构的管理方式,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从这一变化中反映出的发展趋势来回答。从材料信息来看,家国同构的色彩逐步减弱,说明中枢机构权力更加明晰,据此确定答案。11.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钱穆评价的这一制度其特点是A. 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关系占统治地位B.

13、 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C. “家”“国”不分,等级依旧森严D. 最高统治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主要意思是贵族与平常人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官僚机制发生了改变,在选官时,血缘关系逐步淡化,贵族政治逐步演变为官僚政治,故B正确;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关系,指的是贵族依靠血缘关系获得权位,与材料描述不符,故A错误;首先,材料中未涉及到家、国知识点,其次,中国古代一直实行的是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度,与“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不符,故排除C;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的转变过程中,实现了任命官吏从世家大族手中转移到中央政府,强化了中央集

14、权,故D错误。12.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A. 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 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C. 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的“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级(天子、诸侯)对下级可以称谓亲属,但下属不可以用亲属称谓上级,应该是只能用臣属关系称谓,表明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故D项正确;A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15、除;材料没有涉及同姓还是异姓诸侯,目的也不是削弱异性诸侯权力,故B项错误,排除;材料不是关于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也没有说明政治权力与血缘的关系,故C项错误,排除。13.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 废除分封制B. 实行郡县制C. 开创统一格局D. 建立皇帝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知汤因比主要赞颂了嬴政在统一国家上的贡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和建立皇帝制度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的政治制度变革,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A、B、D项。故选C。【点睛】秦国先后攻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