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6667330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历史月考试题(总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计70分)1.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

2、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 家族和睦B. 等级秩序C. 贵族世袭D. 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

3、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3.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 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选B

4、。一夫多妻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排除A。宗法制下,财产的继承是嫡子优先,然后庶子,故C项错误。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D。考点定位】宗法制4.西周发迹于富庶的渭河谷地,定都岐山脚下的镐京。如何控制新增的广大东部地区?周公决定继承武王的规划,在洛邑新建一个都城,称为成周,镐京则称为宗周。镐京为“宗周”,意在强调A. 周为天下之大宗B. 周公是天下共主C. 镐京是周的发迹之地D. 镐京是周的都城所在【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发迹于渭河谷地,定都镐京,镐京则称为宗周,说明镐京是天下大宗,具有特殊地位,故A正确;周公不是周天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B错误;“宗周”强调

5、周为天下之大宗,而不是强调镐京是周发迹之地、镐京是周的都城所在,排除CD。5.据礼记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所以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由此可知,西周“乐”制的设计,旨在A. 巩固宗法制的统治B. 确立贵族等级秩序C. 维系社会秩序稳定D. 弥补分封制度缺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莫不和敬”“莫不和顺”“莫不和亲”“合父子君臣”可知“乐”制旨在缓和等级矛盾、维系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乐”制在于维护宗法制和等级次序,非“建立”和“确立”,可排除A、

6、B项;“乐”制与分封制是文化和政治两个不同领域的制度,“乐”制是为了维护分封制,非弥补分封制度缺陷,可排除D项。6.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揭示了A.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弊大于利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

7、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下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项正确。题干强调分封制下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排除A。分封制在历史上有利有弊,如在西周时期,利大于弊;东周时,弊大于利,因此B项不准确,排除。宗法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点睛】解答观点类题最关键要把握住观点核心意思,不能受限于教材知识。本题学者观点强调分封制下会导致“家”“国”对立,士、庶民往往会效忠于家,因此有分裂隐患,从这一思路解答即可。7.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这里引起

8、“百姓”词义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出现,宗法制遭到破坏B.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推行,导致世家大族开始衰落C. 两宋时期城市商业迅速发展,市民队伍迅速扩大D. 近代“西学东渐”,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依据宗法制的史实,只有宗法贵族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有名无姓,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大变革,宗法贵族的特权逐渐消除,而平民也有了自己的姓氏,贵族的地位日渐下降,故A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B项中的“隋唐时期”不合题意,排除;C项中的“市民队伍”与题中的“百姓”不是一个概念,排除;D项显然与题意无关,排除。8.周初分封,

9、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土地、部族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获得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由此可知,当时分封( )A. 削弱了国家一统政治格局B. 提高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C. 有利于各地区开发和管理D. 旨在拓展周王室统治疆域【答案】C【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西周初期的分封制。材料“行政权军事征伐权”表明西周的分封制有利各地区的开发和管理,故C项说法正确;依据材料和相关史实,分封制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西周初期诸侯国政治地位的提高,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当时分封制的目的是维护西周统治,而不是为了拓展疆域,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9

10、.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A. 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B. 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C. 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D. 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周文王与武王时,举行祈请商远祖先王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意在强调周与商一样具有正统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周对商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周灭商,取而代之,这是政权更替,不是一脉相承,排除C项;周王通过祈请方式使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的合法性,并不代表商先王对周共主地位的认可,排除D项。【点睛】本题以周王举行祈请商先王册命周方伯为

11、天下共主的典礼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0.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A. 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B. 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C. 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D. 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逐步改变血缘世袭特权,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故B正确。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的思想得到传播,与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

12、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排除D。11.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A. 防止地方离心力B. 加强对东方的控制C. 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 控制农业生产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七个区域和课本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可知,王室封国主要分封在渭水流域、黄河汾水流域及洛阳开封安阳等地,这些地区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所以西周分封制的着眼点是为了控制农业生产区,故A正

13、确;分封制加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其离心,但不是分封制的主要着眼点,故BCD不选。12.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 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 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 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水流域的文化遗址具有”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说明此时周朝的文化对于周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推动西周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是分封制的推行,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主旨是周朝文化对于周

14、边的影响,而宗法制度主要是解决贵族内部的矛盾,对于文化传播到其它地区作用不明显,因此A选项错误;战争往往带有破坏性,它与文化的交流关系并不明显,故B选项错误;礼乐制度主要是维系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而非将周朝的文化传播到其它地区,故D选项错误。13.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 周B. 秦C. 汉D. 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文字通读,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补充,由此形成完整的

15、石碑文字。从材料中的“并四海、为郡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中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郡县制。14.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C.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分王子弟,以为屏藩”可知封建时代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B正确;西周的分封制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故A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故C错误;周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考查材料阅读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15.孟子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