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6665344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漯河五高20192020学年上期9月份月考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 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

2、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C明显表述错误;D开始于夏朝,因此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A. 催生了中央集权制B.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 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

3、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A项不正确。“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正确。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题干结尾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D项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

4、取得政治权力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可知,宗法制为维系政权服务,故选D。材料重在强调制定“大宗小宗之法”的原因,而非强调大宗与小宗的血缘关系,A项片面反映材料内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诸侯的庶子可分封为卿大夫,仍有相应的政治权利,B项说法错误,排除;天子分封的对象包含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政权显然未被一家一姓所掌控,C项说法错误,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语句“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学生对于因果关系或者转折关系的把握一定要敏

5、感。4.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是主从关系,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正确;封建等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符合分封制,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政治与血缘相结合,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考古工作

6、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依据“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结合所学可知,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材料中诸侯墓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不准确,应排除。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 分封制和宗法制B. 宗法制和郡县制C. 分

7、封制和郡县制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指的西周的分封制,后者是指的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井田制遭破坏,分封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而分封制的继续推行使得诸侯实力不断增强,挑战了周天子权威。秦始皇转而实行郡县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统治。但是秦始皇的残暴统治,严刑峻法过于苛刻,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引发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导致二世而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故排除ABD三项。7.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哪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史料出处史料引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

8、臣”左传宣公十一年“楚子县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吴王发九郡兵伐齐”A. 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C. 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D. 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和“楚子县陈”不能体现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故A项错误;三则史料引文分别出现了“县”“县”和“郡”等字眼,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故C项错误;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8.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秦以不早定扶苏(秦始皇长子),胡亥(秦始

9、皇第18子)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材料反映出A. 中央集权受到地方严重威胁B. 秦朝灭亡在于没有设立太子C. 长幼有序为当时社会所看重D. 各派围绕太子展开利益争夺【答案】C【解析】材料中大臣孙书通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不是嫡长子继位,说明对于宗法制下长幼秩序的看重,故C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皇位世袭问题,故A错误;秦朝灭亡是由于实行暴政,故B错误;材料中只提及孙书通一人,故D错误。9.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

10、,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A. 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B. 保证了吏治清明C. 易为当权者所利用D.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答案】D【解析】在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独尊,封驳制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但不能说避免君主决策失误,也不能说易为当权者所利用,故A、C项错误;封驳制是针对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而非吏治,故B项错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说明当时的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故D项正确。10.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丽王,夫下共击之”。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分封长

11、期存在说明A.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B.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C. 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D. 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答案】A【解析】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血缘分封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中一个重要类型,血缘分封在本质上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皇权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并且血缘分封长期存在,所以本题答案为A选项。B选项错误,相比于分封来说,郡县制更利于中央集权;C选项错误,后世基本不在沿用分封制;D选项错误,分封长期存在并不能说明分封的对象。11.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

12、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

13、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本题的干扰项为A项,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12.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

14、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遂使殿试成为定制。可见,这些做法A. 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B. 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C. 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D. 扩大了选官的途径【答案】C【解析】宋太祖废除“公荐”和“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主要是防止官员徇私舞弊,从而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故C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选官制度,不是针对丞相,故A错误;该措施与君臣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材料中是对于选官方式改变,不是扩大选官途径,故D错误。13.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 剥夺相权

15、的创新设计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同时,通过分权达到加强君权的目的。故C正确。14.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15.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A.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 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 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D. 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