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6658737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七单元课文梳理4(教师版)29.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

2、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世称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2.题解:“答”即“答复、回复”之意,“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古人写信,多有题目,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

3、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二)创作背景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三)结构层次 第一段:交代写信缘由。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这五点,逐一加以反驳,表明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气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不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

4、、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这一段分为三层:第一层(从“人习子苟且非一日”到“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这一层共两句,首句指出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现状。第二句强调的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既得利益者、那些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对我“汹汹然”。第二层(从“盘庚之迁”到“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举“盘庚西迁”的史实,论证自己坚持实施“熙宁新法”的正确性。第三层(从“如君实责我以大位已久”到“而非某之所敢知”):这一层由两个假设句组成,前句退一步假设如果您司马光责备我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来使老百姓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罪过了

5、;后句进一步反驳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成规旧法罢了,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简明扼要地表明了决绝的态度,措辞委婉而坚决。这两句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尽现“无欲则刚”之刚。第四段:书信常规的结束语。写得入情入理,不失赠答之礼。(四)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

6、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

7、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

8、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五)中心思想1.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2.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或:表明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决心和对保守派毫不妥协的精神)。(六)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的意思1.某启(我的陈述。某,作

9、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昨日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以为(认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交往共事相互友好。游处,交往共事)之日久,而(表转折,可是)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之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多异故(的缘故)也。虽(即使)欲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终必不蒙见(被)察,故略上报(所以简略地写此回信。略,简略;上报,回信),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重念(又想到。重,又,再三)蒙君实视遇(对待)厚(优厚),于(介词,在)反复(书信往来)不宜(应该)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卤,通“鲁”),故今具道(详细说明)所以(的原因),冀(希望)君实或(或许)见

10、恕(宾语前置句,即“恕见”,原谅我。类似的有“见谅”“见教”等。见,我)也。2.盖(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无实义)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表凭借,用来的)见教(指教我)者,以为侵官(侵犯职权)、生事(生事扰民)、征利(与民征利)、拒谏(不授受别人的意见),以致(因此招致)天下怨谤(怨恨诽谤)也。某则(却)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皇帝),议法度而修之(讨论法令制度来修改它)于(介词,在)朝廷,以(介词,把)授(给予,交给)之于有司(官吏),不为(不是,算不上)侵官;举先王之政(推行古代明君的政令。举,推行),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替)天

11、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驳斥谬论,批驳奸邪谄媚的人。辟,排除,驳斥。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怨恨咒骂)之多,则固前知(本来预先知道。固,本来)其如此也。3.人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非一日,士大夫多以(把)不恤(考虑)国事、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讨好众人)为(当作,作为)善,上乃欲变此(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某不量(估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来)抗之(代词,译为“他们”),则众何为(怎么)而不汹汹(波涛声,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然(的样子)?盘庚之迁,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者民也,非特(不只是。特,只是)朝廷士

12、大夫而已(罢了)。盘庚不为(因为)怨者故(的缘故)改其度(读d,计划),度(读du,考虑)义(合情合理)而后动,是(这样)而不见可悔(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故也。如(如果)君实责(责备)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以(来)膏泽斯民(使老百姓得到幸福。膏泽,给以好处),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不做任何事。第一个“事”:动词,做),守前所为(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4.无由会晤没有机会(和您)见面。由,机会。晤,见面,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之至。不任,不胜。区区,情意真挚。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七)

13、重要文言现象1.通假字(1)不复一一自辨 (“辩”通“辨”,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 (“卤”通“鲁”,冒失,鲁莽)(3)故今具道所以 (“具”通“俱”,详细)(一般不当作通假)(4)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通“已”,已经)2.古今异义词(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 古义:谦词,私下,代“我” 今义:偷窃(2)虽欲强聒 虽, 古义:即使; 今义:常用作表转折的连词(3)于反复不宜卤莽 反复,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4)故略上报 上报,古义:回信; 今义:向上级报告(5)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

14、古义:情意真挚; 今义:数量极少3.多义词辨析(1)为A.不为侵官 (算作,算是) B.守前所为 (做)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当作) D.未能助上大有为(作为)E.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成为) F.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勉学) (为,为了,表目的) (2)度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制度)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计划、想法)C.度义而后动 (估量、考虑)D.关山度若飞(木兰辞)(越过)(3)事A.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做) B.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情)(4)上A.故略上报 (下对上,这里是谦敬的说法) B.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皇上)(5)

15、故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名词,原因,缘故; B.故略上报:连词,所以(6)见A.终不必蒙见察:被 B.冀君实或见恕也:称代副词,我C.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动词,看见(7)于A.于反复不宜卤莽: 介词,在 B.受命于人主: 介词,从C.以授之于有司: 介词,给 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介词,对,对于E.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介词,向(8)以A.以致天下怨谤:同“而”,连词,表结果 B.以授之于有司: 介词,把C.以兴利除弊: 连词,表目的,来 D.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E.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以为,认为(9)为A.不为侵官: wi动词,是 B.为天下理财: wi介词,替、给C.同俗自媚于众为善:wi动词,当作 D.未能助上大有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