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阐释(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652586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阐释(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阐释(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阐释(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阐释(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阐释(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阐释(通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课堂“对话”教学阐释 内容摘要:语文到底如何定性?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对话、沟通?在张显语文“言语生命性”的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关键词:言语生命性、对话、溯源、比较、改编。在长期的语文属性论争中,主流意识确立了语文工具论理性思潮。语文的实用性、功利性泛滥成灾。一味追求知识本位,一度使单一知性分析代替综合的感受。语文的人文属性和言语生命性被妄弃,被忽略,造成语文教学的滑坡。语文界因之受到前所未有的抨击,被打进误尽苍生的冷宫。随着孙邵振、潘新和教授等为代表的语文教学论流派“闽派”的确立,语文“言语生命

2、性”的提出,打破了语文界沉闷、窒息的局面,拓展和延伸了语文的生命外延,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考空间,在践行“言语生命性”理念中,笔者通过“对话”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一)注意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转引自语文课程标准解读44页)在教学中,学生对教材是没有选择权的,被剥夺选择权后的学生更多的是聆听与膜拜。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担负着摒弃文化涵养、人生经验、审美水

3、平、思想深度的障碍,激发学生自主、独立地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运用“溯源法”、“比较法”和“改编法”。加强对话与沟通,提升学生语言素养。(1)“溯源法”:其一、教学时尽可能地提供文本的原稿,亦或是修改稿,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如:贾岛关于“推敲”的佳话;郭沫若先生修改剧本屈原的例子等。引导学生注意体会作者原创的激情与冲动,探讨作者创作文本的原初用意和基本母题,感受语言修改后的韵味与生命。通过深层触摸作者的情感触须,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对语言做出个性的反应,从而激活“对话”兴趣,并从中汲取作者的思维成长经验,煅炼语感能力,让语言真正迸发

4、生命的激情,张显语言的生命本性。其二、解释学认为,文本充满空白,呼唤每个读者合作,邀请读者对空白填充。这种空白的填充更多的是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是以与文本的对话,“与其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读者的头脑,倒不如说是读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作者的作品;与其说是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倒不如说是读物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引曾祥芹阅读学新论)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一边读,一边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成为真正的阅读实践者,成为阅读的主体,回归阅读的本源状态。(2)“比较法”:即给学生提供内容相同或相关,文体不同的文本进行学习、比照。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

5、第一册教材第五单元选了先秦历史散文四篇,分别选自左传、国语和战国策都有关于“劝谏”、“纳谏”,而说辞风格却各不相同。烛之武退秦师委婉曲折,步步紧逼,层层深入;勾践灭吴则巧妙传神,机智过人;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三思、三问、三比,以亲身体验的生活琐事为喻以小见大;触龙说赵太后则从小事切入,对比鲜明,分析透辟。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对比,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活跃了学生的情感触角;激活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3)“改编法”:即引导学生把部分教材改编成不同文体的作品,在执教中,笔者每学期精选二、三篇教材,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对文本进行改编,如:通过调动一个因子、增加一些矛盾冲突的方法让学生把卡

6、夫卡的变形记、鲁迅的阿Q正传等改编成课本剧,并让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实践发现,通过“改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增强。通过“改编”学生开始注意、体会言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体认词语的选择、语序的排列所反映的情感与意志,并能试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抒写个性的感受与发现。通过“改编”,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通过引导让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的染缸中浸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构筑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空间。笔者曾在福建教育2020年第1期中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四度空间”这一理念,就构筑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空间而言,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由于年龄、阅历、认知、情感上的

7、差异,造成学生与教师对话的障碍。高中生思想虽已渐趋成熟、但充满幻想、个性较强、情绪不稳定;教师则较稳重、冷静、老成。要构筑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空间,教师须具有宽厚的赏识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与学生尽量保持情感体验上的一致,真正融入到学生(心灵)中,通过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触发学生产生联想与感悟,甚至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举手投足之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是的,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引萨特持之言即:“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表达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其实就是在接受、发现、汲取意义上的再创造。(三)激活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文本,还是教师的讲解,都

8、外在于学生心灵。文本的语言和教师的语言都不会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生生对话”能以开放的心态和平等的姿态,摒弃了依附权威的人格和奴性的趋同心理,蕴涵着平等理念的价值预设,构成较理想的“对话”空间。是以激活“生生对话”可以丰富学生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对于学生建构知识支架,探寻文本的生成意义,感悟言语的情感生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同龄人的交流与沟通对人的成长与对世界的认知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文本心得、讨论阅读体会、甚至通过辩论以激活学生的“对话”,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或许一个人的母语形成主要依赖于他孩提时与同伴间的交流,而母语素养的提升也同样来自于“对话”。)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基础,以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为媒介,以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为促进,文本、学生、教师三要素形成教学活动进程中一种稳定的“对话”结构模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成为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促进者。当然,对中学生而言,固定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他们对陌生化事物的追求。况且,“对话”教学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问题不够集中,知识不够系统,有很强的随意性,语意的生成性,不能面对全体学生。而正因了这些特性,由于它尊重每个生命个体,所以“对话”又最恰当地诠释了语文的人文性,言语的生命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