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杨平_心理学复习题精讲_招教_讲义.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26651560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杨平_心理学复习题精讲_招教_讲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石杨平_心理学复习题精讲_招教_讲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石杨平_心理学复习题精讲_招教_讲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石杨平_心理学复习题精讲_招教_讲义.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石杨平_心理学复习题精讲_招教_讲义.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杨平_心理学复习题精讲_招教_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杨平_心理学复习题精讲_招教_讲义.pdf(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习题精讲班讲义(全 3 讲)主讲:石杨平目录第一讲1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概述.1第二章 感知觉.2第三章 思维与想象.3第二讲4第四章 注意.4第五章 记忆.5第三讲6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6第八章 意志.7第九章 需要、动机与兴趣.8第十章 能力、气质与性格.8第一讲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感知觉 第三章 思维与想象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概述题型:选择 一、单选1. 【浙江 08】下面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 ( D ) A.信念 B.兴趣 C.动机 D.气质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 心理过程:知情意 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2. 【湖北】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

2、说法错误的是(C )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探讨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3.(2008)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在哪一年?( B)A.1789 年B.1879 年C.1890 年D.1897 年4.(2007)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 方法,称为(A )A.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C.调查法D.自然实验法5.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为( D ) A.人本主义学派 B.格式塔学派C.

3、行为主义学派D.精神分析学派第二章 感知觉题型:选择、填空、简答 一、单选1. 【浙江 05】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D )。 A.感受性 B.绝对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2.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 ,而吃完药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这是哪一种感 觉规律?( C )A感觉适应B同时对比C继时对比D感觉转换3.(湖南株洲 10 年)有的人有时会晕车和晕船,这是因为体内的平衡感受器受到了刺激。 这个感受器是在(D )A、心脏B、小脑里C、胃里D、耳朵里4.(安徽 09)看书时用红色的笔划出重点便于阅读,这是利用了认知的B。A.理解特性B.选

4、择特性C.恒常特性D.整体特性5.【浙江】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C )。A.漂白过程B.明适应C.暗适应D.感觉后效6.【浙江 05】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A )。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 D.恒常性 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红花更易成为焦点受到关注,这是知觉的(B )。 7. 【浙江】味觉属于(C )。A.内部感觉B.远距离感觉C.近距离感觉D.本体感觉8.(2011 年)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 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D )A.首因效应B.近因效

5、应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二、填空 1. (安徽特岗)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 三、简答(安徽特岗)1. 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第三章 思维与想象题型:选择 一、单选1【甘肃

6、09】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以根据诗中的描述,在头脑中出现一幅祖 国冬日长城内外的壮丽景象。这种想象叫(A )A 再造想象B 创造想象C 无意想象D 幻想2(安徽 09)老师提出“剪刀的用途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是B。A.动作思维B.发散思维C.习惯思维D.形象思维3.(湖南株洲 10 年)“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是培养学生的( A )A、发散思维B、聚合思维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4【甘肃 09】“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 C)A 思维的间接性B思维的灵活性C 思维的概括性D思维的敏捷性5. (株洲 07)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 的

7、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反映了思维的哪个过程?( A )A 综合B比较C 概括D分析6.(湖南株洲 11年)王晓明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的形象,这属于(C ) A、无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二、多选1(安徽 10)再造想象的条件有(AB D ) A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B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 C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D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答案:ABD2(长沙 11 年)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CD ) A认知 B理解C分析 D综合 答案:CD第二讲第四章 注意 第五章 记忆第四章 注意题型:选择、填空、简答 一、单选1(

8、安徽 10)一名教师走到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B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2(安徽 10 年)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3.(广东 08 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反映的是注意的(A )。A 范围B 分配C 稳定性D 转移4. 【湖北】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 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这是因为(C )A 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B 新形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C 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D 刺激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 答案:C二、多选1.(安徽 10

9、年)注意的品质包括(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深度 答案:ABC三、填空 1.【吉林 09】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_ 随意注意_、_不随意注意_和_随意后注意_三种。四、简答1.(吉林 09)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质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 激物的新奇性;人的主体态度: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机体状态; 五、论述1. (湖南 07)一位新进的教师,在新学期开始,将教室环境布置了,窗台摆上鲜花,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谈谈这位老师的做法。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

10、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 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第五章 记忆题型:选择、填空、简答 一、单选1.(福建 08)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贮存的信息项目为(C )A.3 加减 2B.5 加减 2C.7 加减 2D.9 加减 22.瞬时记忆的信息贮存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贮存时间大约为( A )A.0.25 秒-2 秒B.5 秒-2 分钟C.2 分钟到 5 分钟D.5 分钟-10 分钟(安徽 09)学生边听课

11、边记笔记是D。 A.瞬时记忆 B.感觉记忆C.长时记忆D.短时记忆4. 【2010 河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A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C.等速D.匀加速(安徽 09) “过目成诵”反映的是人的记忆有很高的A。 A.敏捷性 B.持久性C.准备性D.准确性6(安徽 10 年)一种记忆特点是: 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得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 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 A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动作记忆7.(安徽 09)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 验进行的识记是C。A.有意识记B.无意识记C.意义识记D.机械识记8

12、.(福建 09 小学)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的理 论是( C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动机说D.调节说9(.福建 08)学生刚学英语,对 26 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D )A.痕迹消退说B.动机说C.同化说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10.【吉林 09】“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是一种( D )。 A.再认B.有意再现C.直接再现D.间接再现11(山东 06 年)学习某材料,10 次正好记住,那么学习多少次效果最好呢?( D )A 8 次B 10 次C 12 次D 15 次E 20 次二、判断1.【山西

13、 10】过度学习意味着重复次数越多越好(错误 )2(长沙 11)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学习次数要等于刚好能够回忆起来的次数,如果再继续过度学习,也没有任何学习效果。( 错误 ) 3.(合肥 10 年)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错误 )三、案例分析题 1.(湖南株洲 10 年)某班班规中, 对不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中出现错误必须“漏一补十 、“错一罚十”,在教学中,不少老师也采用这一处罚措施。你怎样看待这一班规或措施?请 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 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 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 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第三讲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 第八章 意志 第九章 需要、动机与兴趣第十章 能力、气质与性格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题型:选择 一、单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