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目标》PPT课件.ppt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650199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8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政策的目标》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货币政策的目标》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货币政策的目标》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货币政策的目标》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货币政策的目标》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政策的目标》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政策的目标》PPT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要求1 正确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 熟悉货币政策目标的发展过程 掌握货币政策诸目标的统一与冲突 掌握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了解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与选择标准 2 重点掌握一般性政策工具 熟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 正确分析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3 掌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概念 了解货币政策传导过程 了解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4 了解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和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时滞的含义 货币政策时滞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第九章货币政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

2、论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 3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目标 一 货币政策的含义 MonetaryPolicy P225 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效应 二 货币政策的特征 P226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是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以间接调控为主 直接调控为辅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实现长期目标的政策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二 货币政策的目标 GoalsofMonetaryPolicy 一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P22

3、6 227 基本上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一致 具体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 主要包括 1 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但并不是物价不变动 2 充分就业 指凡具有劳动能力并自愿工作者 都能在合理条件下及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4 5 充分就业并不等于100 的就业 因为失业可分为 自然性失业 摩檫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自愿性失业经济性失业 非自愿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隐蔽性失业 失业一般是指经济性失业 3 经济增长 一般用人均实际GDP来衡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增长速度越快越好 应是适度增长 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4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

4、支逆差和顺差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货币政策可利用利率和汇率进行调节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6 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互冲突 P227 228 1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冲突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7 2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冲突3 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 通账时物价水平较高 为降低物价水平 央行提高利率 但会引起资本流入 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通缩时物价水平较低 为抑制通缩 央行降低利率 结果会引起资本流出 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4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从经常项目看 经济增长会增加需求 一是增加对国内产品的需求 从而影响出口减少 二是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 引起国际收支的变动 但

5、从资本项目来看 可能引起外资的流入 而出现顺差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8 3 我国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几种不同观点 P199 1 多重目标论2 双重目标论3 单一目标论从实践中来看 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选取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促进经济增长 9 4 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1 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10 2 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启示1951 1992年西方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率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11 由此可以看出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应以稳定货币为主 货币政策的连续

6、性很重要 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会使货币政策因时滞而影响其效应的充分发挥的作用大大降低 使货币政策的效应充分发挥 且货币供应量长期稳定 可使经济避免强烈的震荡 实现持续 稳定增长 否则 走走停停 相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二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TheMediumofMonetaryPolicy 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 P228 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的工具实施调节 在尚未实现最终目标之前所能达到的具有传导作用的中间变量目标 具体作用机制是 货币政策 政策工具 中介目标 最终目标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12 2 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 P229 可测性 便于观察 分析和监督 有准确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7、可控性 央行能有效调控金融变量的变动及走势 相关性 与最终目标有密切 稳定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抗干扰性 仅反映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 与经济体制 金融体制的较好适应性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 P229 230 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增加意味着货币市场银根放松 反之 则是银根紧缩 缺点 可控性不高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从源和货币乘数两个方面影响商业银行货币创造 M B m B 1 r c e 利率 不仅能够反映和影响货币的供给状况 且能够表现和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变化 缺点 央行只能调控名义利率 r与M之间关系受很多因素影响 货币供应量 直接影响市场货币量 但金融创新和

8、经济全球化模糊了货币供给层次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加大了央行的统计难度 13 14 15 4 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比较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DCE 是指国内信用扩张 CBM 是指非银行机构持有的流通中货币和按不变准备金率计算出的银行对国内负债缴存的最低准备金 CD 是指大额存单 16 从上表看出以下特点 中介目标的变化有明确的阶段性 第一阶段是利率 第二阶段是货币供应量 第三阶段是利率 20世纪70 80年代各国中介目标的转移 变化呈相同趋势 但控制指标各有侧重 20世纪90年代是各国货币政策重新调整的年代 案例分析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讨论或思考 我国目前应当采用怎

9、样的货币中间目标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17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一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P232 234 也称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 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的 主要是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 信用总量进行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 从而对社会金融活动进行普遍的 总体的影响 一 再贴现政策1 再贴现率和再贴现政策的含义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请求再贴现的票据规定的应付借款成本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办法 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 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并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成本的一种政策措施 包括 再贴现率的调整 规定向央行申请

10、再贴现的资格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18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2 再贴现政策作用 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 可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 贴现票据种类和差别利率 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效应和政策导向作用 影响公众的预期 影响投资者的成本 3 再贴现政策的调节过程紧缩时 提高再贴现率 放松时 降低再贴现率 4 再贴现政策的优点及其局限 优点 体现央行政策意图 既可调节货币总量 又可调节信贷结构 局限 在实施再贴现政策过程中 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由于再贴现政策具有的告示效应 再贴现率不易经常调整 否则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 使商业银行和公众无所适从 再贴现率的变动是有

11、限度的 19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二 存款准备金政策1 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由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制约所形成的银行存款准备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权力范围内 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 从而达到间接控制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和作用过程作用 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调节货币供应量 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资金流动性作用过程 紧缩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放松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20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12、 3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及局限优点 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 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 力度大 速度快 效果明显 局限 容易导致商业银行资金严重周转不灵 如果中央银行经常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会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感到难于迅速调整准备金以符合提高的法定限额 由于调整法定存款比率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巨大 使它不具备充分的伸缩性 所以 它不能作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供中央银行频繁运用 对微观经济主体可能产生一刀切的影响 会影响公众心理预期 三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1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借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从而直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13、 21 2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作用和作用过程作用 可调控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 可以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买卖证券 证券价格变动 利率变动 买卖不同期限证券 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 可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作用过程 紧缩 央行卖出证券 放松 央行买进证券 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 商业票据 央行的债券或票据 外汇 存单等 3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优点能按照央行的主观意愿进行 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 其规模大小 交易方法及步骤可随意安排 操作主动权完全在央行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22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可进行经常性 连续性操作 具有较强的伸缩性 不会对

14、经济产生猛烈的冲击 它不象法定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率手段那样 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 央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 业务逆转极易进行 4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缺点它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 使其 告示效果 较弱 各种市场因素的存在 以及各种民间债券的增减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 需要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其作用的前提 5 中国公开市场业务 见后页 二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货币政策工具 P365 23 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在多数发达国家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 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 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

15、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 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 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 规模逐步扩大 1999年以来 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 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 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 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 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 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 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 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从交易品种看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

16、购交易 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 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 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 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 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 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 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 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 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 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 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24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二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P235 在修正或强化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在某些特殊领域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2 消费信用控制3 不动产信用控制4 优惠利率三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 直接信用控制 P236 1 信用分配2 利率最高限额3 流动比率等4 直接干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