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东湖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语文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645415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东湖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语文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福建省泉州东湖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语文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福建省泉州东湖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语文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福建省泉州东湖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语文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福建省泉州东湖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语文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东湖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语文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东湖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语文版(通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基础能力测试1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

2、是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

3、,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

4、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6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8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探究能力测试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

5、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 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10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

6、所创造。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11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12文中概述柳宗元 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B小虫贪得无厌。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D书呆子食书不化。13“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参考答案1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B3A4A5D6A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10C11D12C13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