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643914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通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阿里山纪行 教学重点、难点:1、 移步换景的写法。2、品味本文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朗读 讨论 点评 归结 讲练结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为了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新课开始播放学生喜爱的高山青歌曲,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感受了阿里山的美景,引起对阿里山的向往,教师自然导入新课。 二、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三、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1、在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语句。2、作者在到阿里山神木的路上见到哪些如画的风光?给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2、小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 的 ”的形式)3、本文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这种方法叫什么?4、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交流见课件四、师生互动交流文中写了阿里山的美丽景色,你喜欢哪一景物?说说喜欢的原因。(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移步换景五、板书设计和课堂小结。从台北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车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出现一泓水潭山间的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

3、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六、当堂训练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阿里山景色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2、作者从阿里山站到去神木的路上,沿途写了哪些景物?请用恰当的词语修饰这些景物。3、依照下面横线部分的句式,联系课文的内容写两句话,抒写自己阅读课文的体验。我爱阿里山美如画的风光。我爱那茂密幽深的森林,我多想是一只小鸟,在她静谧的树阴里婉转歌唱; , ; 。 七、: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作业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完成(活力课堂)课堂探究2-3题预习作业:1、仔细

4、阅读8-9段,思考(活力课堂)巩固拓展中1-2题。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旧带新导入二、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把握文中中心。2、品味本文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三、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阅读课文8-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 你认为神木美不美?它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什么?2、作者笔下的神木有哪些特点?3、你如何理解“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参考答案见课件四、师生互动交流互动交流一:课文第一段写台湾人最喜欢唱的歌曲和大陆人最喜欢唱的歌曲,结尾又有人哼起“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1、在结构上,起首尾

5、呼应的作用。(以歌起兴,以歌作结,彼此呼应。)2、内容上,如画的景色配上动听的歌曲,更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3、表达友谊上,这两首歌的旋律一起回荡,含蓄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互动交流二:品味语言(课后练习2)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

6、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运用六个比喻句,比喻贴切,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句的比喻,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第二句的比喻,连用三个比喻(博喻 )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树木的高和大。第三句的比喻,拟人化的比喻,描写出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3、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这几句形式整齐,却又变化多端,作者好像是要问“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实际上却落笔在“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上,一个“只”字,突出了作者为阿里山的风光所

7、陶醉的情绪。问题探究:作者在整个游程并没有看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他会感到遗憾吗?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看到了山水之美,也等于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之美。作者在整个旅游中,确实看到了阿里山的风光如画,并为之陶醉,他的赞美出于肺腑之言。作者旅游中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其实言外之意也是为了欣赏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拓展延伸:阿里山之美名闻天下,请你充分发挥想像,以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阿里山一处美景, 示例:我介绍的是阿里山的云海。黄昏的时候,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登山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尖、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

8、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脚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血,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五、板书设计和课堂小结。阿里山美景寓情于景 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林区 厚密的青苔无边的森林 神奇的神木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六、当堂训练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

9、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

10、深处亦沾衣”吗?1第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答:宁静(或“静谧”等);这里写若有若无的声音,反衬了林区环境的宁静,会使人感觉更加宁静。 2仔细品读文章,根据第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答: 划线句子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 3、第2段红体字的句子,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答: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用叠词“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4、从修辞角度说说第2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答:把“曲径青苔”比作“一条条绿地毯”,写出了青苔的厚度和密度。七、: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作业1、完成(活力课堂)巩固拓展读山品水一文的阅读训练。2、预习二十蓝蓝的威尼斯八: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