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6.3鉴赏表达技巧学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6642004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6.3鉴赏表达技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6.3鉴赏表达技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6.3鉴赏表达技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6.3鉴赏表达技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6.3鉴赏表达技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6.3鉴赏表达技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6.3鉴赏表达技巧学(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表达技巧题型1鉴赏表达方式考前速记掌握关于散文表达方式的基本知识(一)记叙考查角度分类作用叙述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若对象为事为物,往往具有拟人效果。第三人称多用于叙事散文中,它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叙述详略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略写从侧面烘托中心。叙述方式顺叙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

2、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二)描写1写景、状物理解角度:考查角度分类作用描写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描写方法细描与白描细描又称工笔,白描又称粗笔勾勒细描,能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浓墨重彩地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不加渲染、铺陈,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形成对比

3、,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动静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虚实描写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能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点,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扩大意境,或深化主题。2.人物描写理解角度: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三)议论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用在开头能揭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起统领全文、点

4、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用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谨严。用在结尾点明意义,升华思想,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有时照应开头,首尾圆合。(四)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接抒情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裸露。这种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接抒情:“惨象,已使我”2.间接抒情方式内涵举例借景抒情特点是“

5、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触景生情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虽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刘白羽的急流中,写“绿”“急流”“飞舟”,都是为抒情作铺垫的;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激情。融情于事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味起来更觉得真诚可亲。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给儿子送别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

6、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作者紧紧抓住洋槐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现了洋槐沉稳、朴实、坚强的特点,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秋风袅袅秋虫鸣张强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来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

7、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

8、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薄暮末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故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

9、”“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被纯,卷帷望月空长叹。”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

10、,蛰伏也。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情。B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

11、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C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解析:“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是因为秋虫的寿命使然。答案:C2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增强文章说服力。题型2鉴赏表现手法(广义)考前速记掌握关于散文表现手法的基本知识

12、(一)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类别主要作用象征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含蓄、耐人寻味。渲染常常表现为对环境或对次要形象(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为下文的主要形象(人物)的出场制造“烘云托月”的效果。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之分,其作用为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分析时常表述为:什么与什么形成对比,突出特点(或情感)。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与对比相较,有主次之分。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深刻丰满,在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分析时常表述为:作者联想或想像内容,表达情感。

13、以小见大散文中常表现的构思是,通过写某个小人物、小事件、小物件,来表现社会整体或社会现象,以达到“管中窥豹”的作用。作者常常在散文的结尾处运用这种手法,由“小”而引发对“大”的思考之类的语句,起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动静结合常体现在写景片段中,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二者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常表现在游记散文中,既描写眼前之景(实),又由此引发相关的联想(或历史典故,或相关事例,或自身回忆),其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内涵,更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能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凸显事物、景物特点,更能集中地揭示文章主旨。点面结合常表现在场面描写中,通过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

14、描写,粗放与特写的结合,更好地表现主题。(二)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类别主要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概括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四种修辞的基本作用都是使描写(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或人,形象生动;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增加感染力;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这两种修辞都是使语言的形式更加优美,富于节奏与韵律美。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有节奏感,抒情强烈。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

15、强感染力。这两种修辞的基本作用都是强化某种情感。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言力量,激发读者感情,给人深刻印象。阅读下文,完成12题。湖殇熊久红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