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重点

上传人:偉嘉 文档编号:126629415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教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年教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年教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年教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年教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教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教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重点(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基础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考生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等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对于这些内容应重点记忆与理解。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2.教育的属性;3.教育的起源及发展;4.教育学的发展历程;5.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著作、观点;6.教育与社会的发展;7.教育目的;8.教育制度;9.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高频考点速记一

2、、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3、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

4、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丁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三)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5、。(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四

6、)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2)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

7、行为。(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2.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如下特点:第一,这种原始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第二,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第三,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

8、生活需要相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重点资格证考试。第四,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二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第五,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第六,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第七,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第八,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第九,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发展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的教

9、育,重点内容见下表:奴隶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内容教育特点中夏商庠、序、校人伦、骑射、军事目的是培养未来统治者国西周围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续表奴隶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内容教育特点古印度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古埃及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外 国古斯 巴 达“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五项竞技”尚武教育教育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希腊雅典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崇文教育教育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封建社会教育机构课程特点选拔制度中 国春秋 战国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续表封建

10、社会教育机构课程特点选拔制度汉代官学、私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儿品中正制隋唐实行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科举制中国宋朝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科举制清朝末年学堂中体西用废除科举(1905年)续表封建社会教育机构课程内容教育目的西方中世纪教会学校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区学校:简单的读、写、算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教区学校: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宗教教育骑士学校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

11、下棋、吟诗)效忠封建领主的家庭教育占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礼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第一,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的特权,被统治阶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第二,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第三,*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第四,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第五,象征

12、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第六,宗教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特别重视和加强宗教神学精神和巫术思想的灌输。(3)近现代教育近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形态。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资本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方

13、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法受到重视。第四,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第五,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社会主义教育为维护劳动人民自身的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第三,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20世纪以后的教育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

14、学教育的衔接。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二、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知活动关系的现象。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教育之外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前者如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德育、管理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后者如学校与社区、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政治改革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二)教育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