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对点练: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6624041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对点练: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对点练: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对点练: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对点练: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对点练: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对点练: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对点练: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40 分钟85 分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2 小题 每小题 4 分 共 48 分 1 下表是 一五 期间部分经济数据统计表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1953年1957 年 国家计委统配的物资数量112 种231种 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物资数量115 种301种 A 生产企业和产品种类大幅增加 B 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C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效突出 D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 毛泽东在 论十大关系 中明确指出 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 使工业布局 逐步平衡 并且利于备战 这是毫无疑义的 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A 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 B 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 解

2、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 看重内地 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 3 1956 年 9 月 中共中央制定了 二五 计划的建议报告 指出从 1958年到 1962年五 年内的主要指标是 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 农业总产值增长35 这一建议报告 A 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B 与 二五 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符 C 高估了我国工农业发展的潜力 D 导致 大跃进 运动迅速在全国各地展开 4 1958 年下半年 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 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 100 万剧增至 5 194 万 在这新增加的 2 000 万名职工中 来自农村的有 1 104 万人 占总数的 53 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

3、主要原因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 大跃进 运动的掀起 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5 2018 潍坊模拟 在统筹兼顾方针下 逐步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 合理 地调整现有工商业 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 分工合作 各得其所 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该措施 A 有利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 B 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性质 C 调动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D 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 6 它实现了 现代中国 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和社员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 社 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 据此判断 它 A 适应

4、了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B 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C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7 2019 皖南八校联考 1956 年 安徽芜湖有的农业合作社实行了 生产队向管委会 包工包产 的办法 河北邢台县将主要农作物的夏季管理包到户的社占全县总社数的 一半 这些措施意在 A 对农业合作社进一步探索 B 改革农村的土地所有制 C 强化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 D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8 读 1952年与 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图 1957 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 土地改革的完成B 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 产业结构的优化D 市场需求量的扩大 9 2019

5、 黄冈质检 1956 年 1 月 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上呼吁 不要 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 要 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 实事求是的计划 而不是盲 目冒进的计划 这一呼吁针对的是 A 一五 计划后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势头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 右倾保守 思想 C 知识分子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D 大跃进 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0 阅读下列 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农业 轻工 业 重工 业 在总 产 值中 1957 年 43 3 31 2 25 5 1960 21 8 26 1 52 1 的 比例 年 增长率 22 8 47 2

6、23 A 一五 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 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11 下表为新中国 1957 1961 年从业人员统计表 时间 从业人员 万人 第一产业从 业人员比例 第二产业从 业人员比例 1957 年23 771 81 23 9 01 1958 年26 660 58 23 26 60 1959 年26 173 62 17 20 64 1960 年25 882 65 75 15 89 1961 年25 590 77 17 11 16 根据表格数据的变化最能反映 A 新中国的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 新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

7、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一直下降 D 新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12 2019 长郡中学模拟 据统计 到 1965 年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 员由 1957年的 522 2 万人减少到 302 万人 减少 42 1 这一变化表明 A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B 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C 国家财政困难有所缓解 D 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平衡 二 非选择题 37 分 13 25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年 6 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 1951 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 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 1952年 经济形势好转 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编制 并成立以陈

8、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 组织 一五 计划的编制工作 6 月 一五 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 8 月 访苏代表团就 一五 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 苏联 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 贷款等 同时答应派一些专家帮助中国 建设 1952年底 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 对 一五 计划进行第三次 第四次编制 但仍 不令人满意 按照预定的时间 一五 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 1954 年初 毛泽东 要求对 一五 计划重新编制 1955 年 3 月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 一五 计划草案审 议并原则通过 7 月 30 日 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 一五 计划 摘编自人民网 一五计划编制始末 材料二195

9、3年 9 月 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毛泽东专门讲了一段 如何看待 施仁政 的问题 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 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 另一种 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 例如抗美援朝 建设重工业 前一种是小仁政 后一种是大仁政 两者必须兼顾 不兼顾是错误的 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 照顾小仁政 妨碍大仁政 这 是施仁政的偏向 杨树标等 当代中国史事述略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一五 计划编制的特点 并分析其原因 13 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 一五 计划指导方针的认识 12 分 14 12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五 计划成就 1957 年与 1952年比较

10、项目 工农 业总 产值 生产 资料 消费 资料 钢产 量 煤产 量 发电 量 农业 总产 值 粮食 产量 棉花 产量 1957 年比 1952 年增 长 67 8 210 0 83 0 296 0 96 0 166 0 24 8 19 0 26 0 年均 增长 10 9 25 4 12 9 59 2 19 2 33 2 4 5 3 7 4 7 1953 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工业生产指数钢生铁原煤发电量 中国18 0 31 7 25 2 14 4 21 6 英国4 1 5 7 5 9 下降7 8 美国2 8 3 9 5 0 7 8 9 1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 拟定一个论题

11、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 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 12 DBACA AABAB DA 13 答案 1 特点 国家高度重视 着手比较早 不断修改完善 边制订边实施 得到苏联 的帮助 6 分 原因 改变经济落后面貌 巩固新生政权需要有计划地发展经济 经验不足 相同的社会 制度和意识形态 经济形势好转促进了编制的进程 7 分 2 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快速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 是施大仁政 一五 计划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发展轻工 业和农业 符合人民的当前利益 是施小仁政 指导方针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 12 分 14 答案 示例 论题 一五 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2 分 阐述 由于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 尽快改变我国工业 落后的面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一五 计划 期间 不仅国内经济纵向发展迅速 而且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 这些成就为我国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0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