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历史理论与方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662180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历史理论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历史理论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历史理论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历史理论与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历史理论与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历史理论与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历史理论与方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方法(已经接触过的)1、辨析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历史叙述:(2007 上海历史,3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 ,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一手二手(原始史料

2、;转手史料)(2006 年高考,38)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材料一:“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路,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 年入学的仅 10 人,后增为 30 人,最多时也只有 150 人。1901 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3、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 )(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1 分)3、史料形态:文献、实物、口述等4、甄别真伪:多重印证、孤证不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七月二十五日)上午六时半许,在丰岛方向发现两缕烟柱原来是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这时,清舰对我将旗(“吉野”号挂有舰队司令官的将旗)不仅不发礼

4、炮致敬,反而做战斗准备。敌我距离约三千米,“济远”号首先开炮,我亦迎战。(鱼雷击中“高升”号运兵船后)清兵争先恐后跳入海中,一部分人用步枪进行抵抗。不久,该船开始下沉,我放下小艇救助溺水者和包括英船长在内的两名英国人。 (日)近世帝国海军史要,清末海军史料材料二:七月中旬,日本海军已经完成了发动战争的组织准备工作。22 日要求朝鲜政府“亟令清军退出境外”。当时,海军大臣西乡从道提出质询:若于此最后通牒期间后遇中国舰队,或中国有更增派军队之事实,“日本舰队立即开战,在外交上有无困难?”陆奥宗光果断地回答:“作为外交上的顺序,没有什么问题。”戚其章甲午战争史材料三:日本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海军大佐在

5、日记中写道:“七月二十五日午前 7 点 20 分,在丰岛海上远远望见清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即时下战斗命令。”东乡平八郎击沉高升号日记,中日战争材料四:当高升号将沉之际,高善继等意气自若,同士兵一起誓死抵抗。在浪速炮火的猛烈轰击下,用步枪“勇敢地还击”。浪速虽不停地“向垂沉的船上开炮”,但清军官兵视死如归,仍然英勇战斗,直至船身全部沉没。日舰为了报复,对落水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野蛮的屠杀,竟“用快炮来向水里游的人射击”,为时达“一时之久”。汉纳根大尉关于高升商轮被日军舰击沉之证言,中日战争(注:汉纳根系当时在英国商船高升号上的德国籍工作人员)(1) 上述材料记载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6、?(2 分)甲午战争爆发之役丰岛海战;1894 年。 (2 分)(2) 根据上述材料,概述该次战役的基本情况。(4 分)1894 年 7 月,中日海军发生冲突,丰岛海战爆发。日本以优势兵力三艘军舰攻击中国的两艘军舰,后又击沉运兵船高升号,中方有较大的伤亡(4分)(3)对该战役中的一些细节,不同的材料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和观点。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不同的记载和观点。(6 分)是日军还是清军开了第一炮?高升号被击沉后,落水清军受到了救助还是炮击?(6 分)(4)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判断,你认为这些有争议的细节的历史真相是怎样的?(20 分)矛盾:材料一和材料三:是日军还是清军开了第一炮材料一和材料四:高

7、升号被击沉后,落水清军受到了救助还是炮击?辨析:(1)材料的类型和出处,甄别史料的不同历史价值:材料一为转手史料;材料三是一手史料(参与这次海战的军官的日记,日记是私人记录,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四为一手史料(当时海战期间第三方的证言)(2)作者的身份立场:材料一来自日本的官方记载史料,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材料四为第三方亲历者的证言,汉纳根是当时在英国商船高升号上的德国籍工作人员,态度较为客观中立,较强的可靠性;(3)材料多重印证指向哪一观点:材料二引用的材料可以看出日军对这场战争是有预谋的,做好了军事和外交上的准备,与材料三和四可以互相印证升华结论:随着新材料的发现以及通过补充更多的各方

8、面的材料,能使事实真相更清晰;如增加清朝参战官兵幸存者的记录等,或更多的第三方亲历者的记载对事实真相具体细节的寻求会更有帮助。练习 1: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材料一:“在(南京)乌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 (日本)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

9、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略)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 7 岁,你叔叔 4 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问题:(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3 分)材料一:文献; 材料二:文献; 材料三:实物 材料四:口述(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10、。 ”对此你做何评价?(3分)思路:A.价值:史料中一类型;多角度互证;B.作者 观点和立场参考: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史料价值(1 分);它可以和文献、实物资料互相印证,帮助我 们更接近历史真实(1 分);田中正明说这番话不但不符合史学研究一般方法,且其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 为南京大屠杀翻案(1 分);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3)东史郎和渡部升一都是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看法?这说明了什么?(3 分)思路:作者的立场(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参考: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

11、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1 分);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经辩护,歪曲历史真相(1 分)这说明了同样的历史现象由于不同的人感情态度、政治态度、价值观等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 历史观(1 分)(4)若想证实该教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什么?请说出理由(2 分)材料三的图片 因为是同时期的实物证据,可信度相对更高 (2 分)练习 2:众说纷纭的“上古史”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史学界就流传下来的古史真实性展开了大讨论:材料一 顾颉刚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对中国的传说古史进行怀疑,怀疑“古代的文献可征的很少,我们要否认伪史是可以比较各书而判定

12、的凡是一件史事,应当看它最先是怎样的,以后逐步逐步的变迁是怎样的?我们既没有实物上的证明,但从书籍上入手,只有这样做才可得一确当的整理,才可尽我们整理的责任。问题:材料一对于中国古史传说持何种态度?其理由是什么?(4 分)怀疑态度 理由:无实物证明;古代文献可征少;缺少相互间比较材料二 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中说:“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此世界各国之所同也。 ”又说:“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材料三:钱穆先生在中国古史大纲中

13、说“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传说,则古史即无从说起。 ”问题:(2)材料二、三对中国古史传说的态度有何共同之处?(2 分)神话与历史交织,神话传说中有真实成分(3)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文字产生之前上古历史中的“传说”?(2 分)“传说”是上古先民集体记忆 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远古历史,成为了解远古历史的途径,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要看到其存在的真 实成分;但还要辨伪,要 寻找更多资料、实物加以互证5、以图(诗) (文学作品)证史:(2004 年高考,35)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14、,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问题(5 分)(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1 分)(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2 分)(3) “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 分)练习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 15%,其它的 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设定了具体的标准,让人们知道,现代口述史学不是一种辅助性的秘书工作,而是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历史研究;相比较而言,从以细节

15、见长的口述史学中,可以更多地感受历史的丰富性,这也是他对现代口述史学的一大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德刚口述史的研究对现代史学的主要贡献?(6分)从传统口述史学发展为现代口述史学;坚持在严格考证的基础上吸收口述材料(或者将口述史与其他史学资料对照、印证);使口述史学从辅助性秘书工作发展为以史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历史研究;口述史以细节见长,增强历史的丰富性。材料二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 ,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二三百年,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

16、转型, “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请回答:(2)结合有关史实,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 2000 多年前中国的第一次转型是如何实现的(6 分)思路:转型指:封邦建国体制转向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标志的新生产力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为农耕熟地,土地买卖的禁令开始失效,各国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封建生产关系;政治上:各国进行内政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建立 县制;秦统一后推行三公九卿和郡县制,正式确立大一 统中央集权制;思想文化上:由战国百家争鸣转为秦以法家思想指导治国,实行思想专制和统一(6 分)(3)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有哪些表现? (12 分)思路:转型指中华帝国走向中华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