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解决机制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26621226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解决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解决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解决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解决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解决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解决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解决机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解决机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劳动权利、义务发生分歧而产生的争议,通常表现为劳动者个人与其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有时也可能是多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争议,即群体性劳动争议。群体性劳动争议往往矛盾尖锐,社会影响大,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威胁社会安定。因此,在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心的宏观政策下,合理解决群体性劳动争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群体性劳动争议与个体性劳动争议之间,在特点和成因上都存在诸多差异,故在纠纷解决方式上不能等同

2、论之。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四种,而诉讼是劳动争议最终和最权威的解决机制。一、群体性劳动争议涵义人们通常将群体性劳动争议理解为个体性劳动争议的群体化表现形态。群体性劳动争议,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同一用人单位的数个劳动者,针对该用人单位提起的权利请求较为一致的劳动争议案件。”相比个体性劳动争议,群体性劳动争议具有一些不同特征:1.争议主体人数众多。所谓“群体”,并没有确定的数量标准,实践中,有法院以3人以上为标准,有的则以10人以上为标准;2.群体劳动者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权利请求。引发群体劳动争议的原因多为劳动者集体追讨拖欠工资、企业大量裁员等,所以实践中,多数劳动者之间通

3、常基于相同或相似的诉讼请求,串联在一起,共同对抗用人单位;3.争议双方矛盾尖锐,处理难度大。个体劳动争议劳动者由于势单力薄,在协商或调解中,用人单位凭借自身强势往往能使劳动者趋于妥协,矛盾冲突较易化解。而群体劳动者一旦集合在一起,力量就可与单位相抗衡,而单位此时也不愿让步,因为群体利益对单位造成的威胁会更大,所以,群体性劳动争议较个体性劳动争议,矛盾更为尖锐,调解成功率更低;4.群体性劳动争议社会影响大。个体性劳动争议通常仅涉及劳动者自身利益,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社会影响力,而群体性劳动争议则不同,一是参与者众多,声势较大,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二是群体劳动争议可能涉及社会转型期的政策性问题,如企业

4、改制,这时争议所涉及的利益范围非常广泛,处理不当会引发连锁性群体劳动争议事件。二、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解决机制立法现状群体性劳动争议进入司法领域解决时即成为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法院审理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时所适用的特定诉讼程序和制度,称之为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机制。在我国,个体劳动争议案件所适用的诉讼程序与普通民事案件相同,即采用一对一的普通诉讼程序,而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由于涉案人数众多,故采用区别于单一诉讼形态的多数人诉讼程序:共同诉讼或代表人诉讼。两类诉讼的目的都是为了简化诉讼程序、节约诉讼成本和时间、避免就同一案件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一) 共同诉讼共同诉讼是指法院将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

5、人以上,且诉讼标的是共同或同一种类的诉讼合并审理的诉讼程序。诉讼标的同一(即共同诉讼人与对方当事人争议的是同一个法律关系)的共同诉讼称为必要共同诉讼;诉讼标的为同一种类(即共同诉讼人与对方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性质相同,但非同一法律关系)的共同诉讼是普通共同诉讼。在群体性劳动争议中,不论劳动者的权利请求是基于相同还是类似的原因,不同劳动者之间都没有共同、不可分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可能产生同一诉讼标的,因此只能适用普通共同诉讼。当多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争议的权利请求的性质相同时,就属于诉讼标的“同一种类”的普通共同诉讼。实务中,构成诉讼标的同种类的劳动争议案件,主要有两种情形:1.基于同类事实

6、或同类法律原因而形成的同种类诉讼标的。如,因用人单位同时拖欠数个劳动者的工资,或用人单位一次性裁员数人,引发的数名劳动者共同诉讼;2.基于同一事实或者同一法律原因而形成的同种类诉讼标的。如,因煤矿发生坍塌事故造成数人受伤,数名矿工集体起诉,向煤矿企业索要工伤赔偿。(二)代表人诉讼共同诉讼要求当事人一并参加诉讼,而实践中,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可能涉案人数很多,可能无法一并参诉,这时就需要适用代表人诉讼。代表人诉讼实际上是综合共同诉讼和诉讼代理的原理,而创制出的一种特殊诉讼形态,是在当事人人数众多(一般指10人以上),以至于不可能也不必要一同参加诉讼时,由少数人代表全体参加诉讼,诉讼结果对全体产生效

7、力的诉讼程序。在具有共同或同一种类诉讼标的共同诉讼中,当人数达到10人或者以上时,须适用代表人诉讼。因此,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中,如果劳动者人数达到10人或10人以上的,应当适用代表人诉讼。在我国,近年来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涉案人数渐有扩大趋势。从全国范围来看,几十名、上百名劳动者集体起诉的情况己不少见,2002年,山西省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115名原告诉山西某矿业公司劳动争议案; 2008年,江苏淮安市淮阴区法院受理一起60名农民工起诉某啤酒公司劳动争议案;32012年5月,四川内江市资中县法院调解了一起涉49名农民工的群体性劳动争议。由此看来,在我国存在大量10人以上的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的现

8、状下,代表人诉讼应该不乏用武之地。三、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存在的问题尽管从立法上可以找到适用于解决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的诉讼程序设置,但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机制的实务运作似乎并不理想。近年来在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多的情况下,法院却很少适用代表人诉讼审理,而往往是将群体性劳动争议拆成个体劳动争议单独立案审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制约。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维护稳定”成为整个社会的政策导向,而群体性劳动争议多涉及劳资敏感问题,社会影响重大,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代表人诉讼制度允许多数人一同参加诉讼,这就使法院在适用代表人诉讼解决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时,必然要面临维

9、稳的巨大压力。因此,为了防止大量当事人集体聚合不满情绪而激化矛盾,法院往往会排斥适用代表人诉讼,转而采用单一诉讼或共同诉讼;二是代表人诉讼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代表人诉讼制度设置的初衷本是将复杂的群体诉讼化繁为简、化多为少,以审理一个案件来解决群体争议,从而提高审判效率。然而,由于该制度在立法设计上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的配套规则,导致实际适用上困难重重,这也是实务中代表人诉讼多被弃之不用的根源所在。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1.代表人产生困难。代表人产生一般由当事人推选,如果多数当事人意见统一产生代表人自然容易,反之,双方为推选代表人而达成契约的成本就会很大,甚至无法共同推选出代表人;2.

10、代表人缺乏激励。相比被代表人,代表人在诉讼中必然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由于立法没有任何激励规定,很难有人愿意出头做代表人去积极维护他人利益;3.利益协调困难。代表人诉讼中由代表人参加诉讼,但被代表人并不当然退出诉讼,而是作为垂帘听政的幕后指挥者,一有不满即现身行使否决权。此外,诉讼中的重大事项,还要取得被代表的当事人一致通过。这些条件限制使诉讼中代表人与被代表人、被代表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非常困难,尤其在重大事项表决时,一旦意见分歧,就会使诉讼陷于僵局;4.判决既判力扩张。在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中,如果有权利人不参加代表人诉讼,而选择另行起诉,法院会对其适用代表人诉讼的裁判,即代表人

11、诉讼的裁判对以后的同类诉讼有预决效力。虽然目前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人数一般是确定的,但不能排除有人数无法确定的情况出现(国外己有先例),此时问题在于,如果权利人为节省诉讼成本和避免诉讼风险,坐等他人诉讼结束,直接“搭便车”享用胜诉成果,对前期起诉的当事人无疑有失公允。但是,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如果不适用代表人诉讼,则代表人诉讼所预期达到的目的和优势都不复存在,例如在诉讼成本和时间上,法院分案审理群体劳动争议,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判决方面,不同法官分案审理的群体劳动争议,很难保证做出内容一致的判决,相互矛盾的判决不但无法执行,更有损于司法权威。一方面受政策和自身缺陷制约,致使代表人诉讼实

12、务运作不畅,另一方面出于对诉讼效率和司法权威的追求,又不能舍弃代表人诉讼,这就造成了适用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机制的困境。四、对策与思考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有多种,诉讼是其中之一,也是解决争议的最后途径。对于群体性劳动争议而言,出于维护稳定的考虑,以非诉讼的途径作为解决争议的首选当然最合适,但如果非诉讼的解决手段均不能奏效时,诉讼是必然的、最具权威性的终局解决方法。以诉讼解决劳动争议的方法并不是最理想的,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代表人诉讼作用发挥适当可以彻底结束纷争,化解劳资矛盾。当前,应当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不是应否适用代表人诉讼解决群体性劳动争议,而是针对群体性劳动争议诉讼机制现存问题,如何做到既能

13、发挥代表人诉讼的优势,同时又要避免其缺陷。这需要进一步寻求解决之策。第一,改进代表人诉讼制度。1.由律师代理原告方进行诉讼,原告退出诉讼。由律师代理当事人进行诉讼不仅更具诉讼优势,同时还可以减少众多当事人聚集的机会,不至威胁社会安定;2.细化代表人诉讼具体规则,如细化产生代表人的程序、制定代表人酬劳标准等;3.赋予代表人实体处分权,被代表人退出诉讼,以便高效、经济地解决群体劳动争议,同时强化法院对代表人的监督以防止代表人滥用处分权。当然,这种做法仍然可能存在损害被代表人利益的情形,群体诉讼固有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存在一个既能在实体上实现最全面的权利保障,又能在程序上实现最高的效力的群体诉讼机制

14、。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公正和效率的均衡,也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制度选择。判决既判力有限扩张。为避免助长部分人的投机心理,防止“搭便车”导致诉讼成本分担不公平,应当限制代表人诉讼的裁判效力。对于在公告期内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日后起诉的,应规定未在公告期内登记权利必须有正当理由,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参加权利登记,再起诉的不予受理。第二,引入团体诉讼。团体诉讼是法律赋予某团体组织以诉权,使其能够代表其团体成员起诉或应诉,裁判结果对团体成员产生拘束力的一种制度。团体诉讼具有以下优点:1、团体诉讼是以团体组织为当事人,诉讼格局实质仍然是一对一,使审理群体性案件的诉讼程序大为简化,节省法院和当事人的成本和时间;2,避

15、免适用代表人诉讼而带来的许多复杂的诉讼技术问题,如代表人选任、诉讼事项通知、权利登记等;3、专业的团体组织在专业知识和信息掌握上具有较高水平,进行诉讼更加得心应手。0此外,对群体性劳动争议而言,适用团体诉讼还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少劳动者惧于用人单位的强势地位,担心“打赢官司却丢了饭碗”,即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会选择忍气吞声。如果有团体出面代为维权,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当然是最好的选揉劳动合同法第56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可见,我国劳动立法己赋予工会以诉权,由其代表劳动者一方进行诉讼。不过,目前立法只限于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才允许工会作为原告起诉,而其他类型的劳动争议,工会并无诉权,因此,这仍然是未来劳动立法上可待继续研究的一项课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Word 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