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家(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2660350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军事家(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军事家(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军事家(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军事家(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军事家(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军事家(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军事家(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 ,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代表观点:“安国全军”的慎战观。孙子告诫战争指导者:“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怪而致战。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重谋尚诈、 “胜于易胜”的战胜观。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作战理论的核心是虚实理论。 “以正合,以奇胜” 、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令文齐武的治

2、军思想。认为“士卒孰练” 、 “兵众孰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基本因素。对于军队,孙子要求做到“与上同意” 、 “上下同欲” 、 “与众相得” 、 “齐勇若一”等,认为惟其如此,才能维持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步调一致。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卫国人。著有吴子 ,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 。吴子军事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 提出战有五因,兵有五类,即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并将战争分为五类,即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主张义兵反对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主张积极进行战备,他说:“夫安国之道,先戒为宝。 ”提出治国之道,文武并重,强调“内修文德

3、,外治武备” ,即对内要加强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对外强调积极备战,做到修文而不废武,以利进行兼并战争。 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 ,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 。 “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 “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强调“简募良材” ,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 要求统军将领“总文武” 、 “兼刚柔” ,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的因素。 提出“审敌虚实而趋其

4、危” ,主张先弄清敌人的虚实,选择有利时机进攻,以夺取胜利。为了了解对方情况,吴起非常重视使用间谍,深入敌后搜集敌方各种情报, “急行间谍,以观其虑” 。提出“因形用权” ,主张应根据战争中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孙膑-其本名孙伯灵,战国时期齐国人在战争观上,它强调战争服从于政治、依赖于经济;认为“强兵之急”在于富国,只有国富、兵强、民安,才能“战胜而强立” ;既反对企图垂衣而治的幻想,又反对穷兵黩武,强调积极备战, “事备而后动” 。在军队建设上,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责于人” ,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强兵的关键所在;强调治军不但要信赏明罚、令行禁止,还要对士卒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包括政

5、治教育、队列训练、行军训练、阵法训练、战法训练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军队的全面素质。 在战争指导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道”制胜的观点。 , “道”的内容包括夭时、地利、民心、士气、敌情、战法、战机等多方面内容,战争指导者掌握了“道”便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在作战指导上,提出了“必攻不守”的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孙子的虚实理论。在孙膑兵法中,与“必攻不守”意思相近的命题是“批亢捣虚” 。所谓“批亢捣虚” ,就是攻击敌人要害且薄弱的关节点,这与吴子“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有异曲同工之妙。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各半。秦之白起、王翦;赵之李牧、廉颇。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

6、帅。白起的作战特点有四个: 一、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很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 二、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 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 三、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四、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甚至第三方可能采取的

7、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能未战即可知胜败(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 ) ,故而太史公司马迁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王翦是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他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的卓越军事家,战功卓著,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分别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和围歼战的典型战例。他强调将帅的独立性、便宜行事权。力求不扰民,

8、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关系。作战方略上,力求壮大自身实力。首先是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其次是组织的完善,再次是经济实力的支撑。力求削弱、麻痹敌人。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力求把握好时机。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在得失关系上,认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于付出必要的代价以换取全局的胜利。在攻防关系上,认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后能攻。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歼敌数十万,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坦白,敢于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生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9、。 ”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历史上著名战役(选)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据说是先轸的谋划。前 632 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戒,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柏举之战是公元前 506 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柏举之战,孙武、伍子胥以 3 万兵力,击败楚军 20 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

10、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 45 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秦将白起指挥。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 5 万楚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 40 余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军破

11、釜沉舟,一举击败 20 万秦军,使秦军遭受巨创,并迫使另 20 万秦军不久投降。而项羽则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彭城之战是中国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典范。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其父及妻子吕雉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项羽在这一战中,充分表现了他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飞兵千里,以少胜多,几乎全歼刘邦军。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 年) ,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

12、,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 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 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

13、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 383 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战役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隋灭陈之战,隋开皇八年(588 年) 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 50 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战是继晋灭吴之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

14、。隋灭陈的作战,仅经 2 月之余,便将立国 30 多年的陈国一举灭亡。至此,结束了古代中国自东晋十六国以来 270 多年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使中华大地重新统一于中央政权之下,这是隋政府集团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萨尔浒战役明清之际重要战役。是集中使用兵力、选择有利的战场和战机,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在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萨尔浒之战本由明方发动,后金处于防守地位,然而该役竟以明军之惨败而告终,并由此成为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役之后明朝对后金之战略态势由主动变为被动,明帝国于东北地区的藩篱逐渐丧失,日后虽调兵谴将、征加粮饷却再也无法获得对后金的战略主动权,并直

15、至王朝覆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1、 “以仁为本”的战争观(1) 、战争支柱-以仁为本。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2) 、战争准则-师出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2、 “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1) 、重战思想。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须认真研究和对待。(2) 、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3) 、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16、;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 、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 “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二是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 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三是“诡道”制胜论。 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 。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不仅仅对战争有指导意义,而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