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6套)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599465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6套)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6套)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6套)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6套)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6套)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6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6套)(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

2、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文化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例如,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也会或快或慢地变化,一些习惯、惯例、文艺形式、仪式等等甚至在总体文化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也会自己经历生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模式在总体上所经历的裂变与危机。再如,当一种文化中的个体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时,他也必须经历痛苦的文化模式转换问题;同样,当一个个体经历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

3、时期,必须经过个体文化模式的阶段性转变,这些也同样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应当看到,文化转型和文化危机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相比,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共同构成了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剧变期中,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彼此密切相连的两个阶段,如果说,在总的文化冲突与剧变时期中,文化危机代表着量变的过程,文化转型则是这一量变过程达到一个转折的关节点而引起的质变。另一方面,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本身就是

4、交织在一起的,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结果。即是说,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现为一个过程,无论是现实社会运动或人的生活层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还是社会精英层面对于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小题1】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B、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小题2

5、】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A、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转变为现代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C、在文化模式的常规期或稳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形式的变化。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B、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的碰撞和转变。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着由文化危机而达到文化转型。D、文化危机与文化转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机一旦出现

6、,就标志着文化转型的到来【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未几,居正举于乡,璘解犀带以赠。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漕河通,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互市饶马,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太仆金亦积四百余万。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

7、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力。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未几,丁父忧。户部侍郎李幼孜欲媚居正,倡夺情议,居正惑之。诸翰林皆以为不可,弗听。吏部尚书张瀚以持慰留旨,被逐去。时彗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帝诏谕群臣,再及者诛无赦,谤乃已。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小捍格,即以闻慈圣。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

8、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艳之。言官劾篆、省吾,并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进者益务攻居正。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居正诸所引用者,斥削殆尽。 (明史张居正传有删节)【注】俺答,明时鞑靼首领。夺情,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朝议难之 难:非难、反驳B为考成法以责吏治 责:

9、督责C而继光守备甚设 设:完备D巡抚顾璘奇其文 奇:以为奇【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居正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3分少颖敏绝伦 用张佳胤往抚即定 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 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 乃减太仆种马,而令民以价纳 吏部尚书张瀚以持慰留旨A B C D【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黔国公位高权重,多次犯法,张居正不惧困难,将其捕获,后来又请求宽恕他的死罪,将他收押在南京。B张居正善于用人,他使用了李成梁和戚继光,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戍守蓟门,两人屡立战功,被封为伯爵。C张居正在父亲死后,本应该按照当时的惯例丁忧守制,但在李幼孜等人的蛊惑下,他却想夺

10、情,继续留在朝廷。D皇帝幼年时对张居正非常畏惧,渐渐长大后,内心却讨厌他。在张居正死后,又疑心他贪污财物太多,就削去他的封号,而且把他推荐重用的人也都撤了职。【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5分) (2) 时彗星从东南方起,长亘天,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悬谤书通衢。(5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译文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

11、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小题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

12、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烛之武退秦师(2) ,飞鸟相与还。饮酒(3)今者项庄拔剑舞, 。鸿门宴(4)沉默呵,沉默呵! ,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5) ,若出其里。观沧海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慧眼识英才陈世豪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易事。陈景润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

13、,该组的论文宣读大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的一个教室中举行。站在讲台上,陈景润发现,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全系在他的身上。他,竟然变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鹿,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宣读一开始,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得无影无踪,头脑一片空白,勉强说了几句,结结巴巴,不知怎么表达才好,猛然记起,应当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转身写完题目,说了一二句,又急匆匆地转身在黑板上演算起来这就是华罗庚极力赞扬的陈景润么?台下的听众开始摇头,接着,嘀咕开了。当年,陈景润在中学教书,第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的数学家,言辞表达委实太让人感到遗憾,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真是急煞人了。满头大汗,背上更是冷汗如洗,台上的陈景

14、润开始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绍,但人们仍感到不甚满足。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健步移上台去,喔,是华罗庚,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颇有风度地向大家笑了笑,接着,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成果。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1956年8月24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这次大会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貌不

15、惊人的陈景润在宣读论文时出了“洋相”,但他那锐利的进取精神,却使华罗庚深深地感动了。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有上过大学,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的。当初,只在金坛初中任会计兼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杨武之、郑洞荪、叶企荪等人对他的奖掖和帮助,把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逐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代宗师。以己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此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偏激、健忘、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 华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