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安徽省2020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 中考基础知识梳理(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6597322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安徽省2020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 中考基础知识梳理(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标版)安徽省2020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 中考基础知识梳理(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标版)安徽省2020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 中考基础知识梳理(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标版)安徽省2020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 中考基础知识梳理(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标版)安徽省2020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 中考基础知识梳理(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版)安徽省2020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 中考基础知识梳理(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版)安徽省2020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 中考基础知识梳理(通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考基础知识梳理 1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时隔五十七年;地点费城的一座悬崖;人物“父亲”“我”;起因“我”跟随小伙伴爬悬崖,结果上去之后下不来了;经过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引下,“我”自己爬了下来;结果“我”从中得到足以应付一切的经验。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2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

2、近,并由此而引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件)。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可读性。如:羚羊木雕一文,一开始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我”的好朋友,到后文才写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的经过。(3)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如:故乡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4)补叙(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作用: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3、,中心更突出。如:智取生辰纲一文,讲述了吴用一行人夺取生辰纲的故事,文章最后一段对这一故事作了一个总结。这就是补叙的用法。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作者的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第二人称:一般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的交流。(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反映现实,比较灵

4、活自由。4记叙文的线索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通过它把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七种线索如下:(1)以时间为线索。如:邓稼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用邓稼先的经历把全文贯穿起来。(2)以事件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一文是以母亲对“我”的各种关怀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如:枣核一文以枣核为线索。(4)以某人为线索。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的言行为线索。(5)以见闻为线索。如:竹影以丰子恺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如:老王一文以“我”和老王发生故事的地点为线索。(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

5、曲线的。如: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5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的结构是指记叙文在材料安排、布局谋篇上的特点。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1)按时间的先后安排结构。人物的性格成长、事件的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线条”上。(2)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都要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作者或者处于固定的观察位置,然后由此分别观察处于不同位置的几个事物;或者处于行动之中,按照行动路线,逐个展现观察到的不同事物。(3)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安排结构。文章在内容前后表现出某种“意思”上的“递进”。(4)按照事件之间的一定关

6、系安排结构。另外,记叙文的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将“意思”相近的内容“并列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充分揭示主旨的目的。6记叙文的主旨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逐渐形成对生活的一些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方法如下:(1)分析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文章的主旨;(2)分析文中关键句。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起来;(3)分析结构。通过分析结构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串连起来,并加以综

7、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4)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7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采用综合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方式是叙述和描写,还辅之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如:我的母亲一文中,尤其是“我”生病的那一段,母亲帮“我”医病的动作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环境描写,如:芦花荡一文中,首段的环境描写正是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两种:一是先叙后议;二是先议后叙。记叙文中议论的目的是直接点明和写清所叙之事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记

8、叙文中的抒情也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二是间接抒情(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8记叙文的描写方法6年3考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按内容分,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按特征又可分为白描、细描、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情景交融等。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可以通过具体的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旨。A.看肖像描写,最能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B.看动作描

9、写,最能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C.看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要抓住个性鲜明的、能突显其思想品质的内容来分析。D.看心理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E.看神态描写,更能突显人物个性,给人一种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形象、生动。环境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A.着眼于它自身来看,主要是突出某时或某地环境(景物)的某种特点。B.着眼于它与文中其他内容的关系来看,不外乎四种:与写人的关系、与叙事的关系、与抒情的关系、与说理的关系。a.

10、与人的关系: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格等;引出人物/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为人的活动提供背景。b.与事的关系: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某种氛围;象征某种社会现状等(手法);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结构);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结构)。c.与情的关系:渲染/营造某种气氛;以烘托/表现某种情绪;为抒发某种情感作铺垫(结构);反衬某种情感(手法)。d.与理的关系:为阐发某种道理作铺垫;借景物阐明某种道理;写景中蕴含着某些道理。另外,按照叙述来分,又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A.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B

11、.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C.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等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D.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9记叙文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6年1考(1)比喻: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产生联想。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或感

12、人,使人印象深刻。(2)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表达生动活泼。(3)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鲜明,便于抒情。(4)夸张:突出所描绘事物或情境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5)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间的差异,以显示事物的特点。(6)对偶: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7)反问和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加强语气。(8)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9)引用:增强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10)反语:表达讽刺意味。10记叙文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及作用6年1考(1)前后照应(首尾呼应)2020年8题考:句子(或段)与前文或后文有联系,为下文某些情节作铺垫,使情节完整

13、,结构严谨,中心突出。(2)衬托(侧面烘托)2020年6题考: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使作者对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3)伏笔和铺垫:使得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4)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5)对比: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

14、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7)象征:又叫托物言志,指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8)巧合: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9)以小见大: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10)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11)情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某种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12)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

15、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讽,加强文章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更具辛辣幽默。(13)卒章显志: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当中。(14)悬念: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15)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11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与修辞方法的区别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和表现技巧),常见的有:夸张、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正面侧面、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写作手法是针对全篇或全段落而言的。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而修辞方法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句子而言的,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八种。1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性散文。(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