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淮上与友人别》ppt课件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597115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淮上与友人别》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淮上与友人别》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淮上与友人别》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淮上与友人别》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淮上与友人别》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淮上与友人别》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淮上与友人别》ppt课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郑谷 公元84 9 年 字守愚 袁州宜春 今江西宜春 人 齐己 早梅 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郑谷改 数 字为 一 字 有 一字师 之称 解题淮上 即扬州 淮上与友人别 点出了地点 人物 告诉我们是一首离别诗 为什么不说是送别诗 明确 君向潇湘我向秦 分别 送别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 即题中所称 淮上 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 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 友人渡江南往潇湘 今湖南一带 自己则北向长安 唐人送别的习俗 1 折柳送别2 饮酒饯别3 唱歌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 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 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 斩不断 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

2、柳 与 留 谐音 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 惜别 不舍之意 3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 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 欣欣向荣之意 折柳送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翻译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 扬子江 长江的别称 这里点明了 与友人别 的地点 而 杨柳春 三字则点明了季节 杨花愁杀渡江人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翻译 柳絮乱飞 愁坏了渡江的游人 杨花 飘飞的柳絮 愁杀 二字 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了极至 数声风笛离亭晚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翻译 晚风阵阵 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鸣 几声风笛 带着凄清怨慕 飘入离亭宴上正要分别的友人耳中 更是显出千钧愁情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君向潇湘我向秦 翻译 我们就要离别了 你要去潇湘大地 我却要往长安而去 互道一声珍重 各奔前程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作用 扬子江 杨柳 杨花 渡江人 风笛 离亭 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 将离愁别绪寓于景物描写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