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5课《六国论》ppt课件1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6596866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5课《六国论》ppt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5课《六国论》ppt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5课《六国论》ppt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5课《六国论》ppt课件1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5课《六国论》ppt课件1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5课《六国论》ppt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25课《六国论》ppt课件1(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史是一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 许多好文章都与述 评 历史有关 如 荆轲刺秦王 过秦论 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羽之死 阿房宫赋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这样的好文章 论 是散文的一种 以论证为主 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 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 六国破灭之论 课题解释 六国论苏洵 关于作者 苏洵 1009 1066 字明允 号老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人称 老苏 与儿子 大苏 苏轼 小苏 苏辙 并称 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苏洵27岁开始发奋读书 终成一代名士 他老年的

2、时候就特别后悔开始读书太晚 否则成就还可以更高 你们这些小朋友要早早开始 潜台词 有不错的机会可以比苏洵更牛 苏洵在27岁那年的一天 正像往常一样随手翻书阅览 无意中发现一篇关于古人爱惜时间 刻苦攻读的故事 他认真地读了一遍 感到这故事很生动 又读了一遍 更加感到有意义 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 每读一遍 就有一次收获 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为自己写的 不由得心中发出感叹 时光无情地飞逝 自己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 虽然写过一些文章 却都是些平庸之作 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他想 现在不努力 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从这时起 苏询又开始发愤苦读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 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 就急忙忙地参加录取秀才

3、和进士的两场考试 但两次考试都落了榜 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 不过 他没有灰心丧气 决心重新振作起来 但他没有理出头绪 不知从哪儿做起 有一天 苏洵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 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因为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 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 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 放在一个空地上 点上一把火 化为灰烬 他之所以这样做 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 焚稿后 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 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 苏询有时在家闭门苦读 有时奔走四方 求师访友 一年到头忙个不停 以致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 苏洵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既精通 五经 和诸子百家学说

4、同时又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 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 再写起文章来 往往到了 下笔顷刻数干言 的程度 他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 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 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这时他的大儿子苏轼 二儿子苏辙也都长大成人 而且在他的影响下才华出众 他就带着自己写的论文和两个儿子到京城游学 当时 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 他看了苏洵的论文很赏识 认为这是当今最好的文笔 欧阳修平时非常器重有才华的学者 这次更不例外 于是他将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 受到朝廷的重视 一时间 引起朝廷上下的震惊 京城内外的学者传阅他的文章都赞不绝口 并且争相效仿苏询的文章写作方法 苏洵这位

5、晚学成才的散文家 也从此闻名于世 直到很久以后 还广泛流传着赞誉苏洵文章的民谣 苏文熟 吃羊肉 苏文生 吃菜羹 北宋建国后 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 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 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 与契丹 西夏作战60余次 败多胜少 到苏洵所处的时代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绢30万匹 向西夏纳银10万两 绢10万匹 茶3万斤 这样 陪邻 的结果 助长了契丹 西夏的气焰 加重了人民负担 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 六国论 的 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背景介绍 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 六国

6、又是怎样被灭的 六国与秦国争斗的形势图 听听苏洵怎么说 1 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朗读节奏思厥 先祖父 暴 霜露 斩 荆棘故 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后 秦击赵者 再 李牧 连却之以赂秦之地 封 天下之谋臣2 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赂秦 l 暴霜露 p 与嬴 y ng 洎 j 燕国 y n 下咽 y n 草芥 ji 互丧 s ng 胜负之数 sh 1 注意词语的意义赂l 贿赂 厥ju 其 他的 他们的 暴p 暴露 草芥ji 喻细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厌 满足 与y 亲附 亲近 洎j 等到 的时候 谗ch n诛 受诬陷被杀 数sh 天数 命运 劫ji 挟持 疏通词句 2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不能独完义不赂秦李

7、牧连却之礼天下之奇才日削月割并力西向 保全 形容词作动词 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 使 退却 使动用法 礼待 名词作动词 一天天 一月月地 名词作状语 向西 名词作状语 文本解读 六国被灭 并不是 他们的 武器不锋利 仗打不好 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 这 是被灭的原因 有人会问 六国接连灭亡 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回答 说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 有 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 大概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 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 弊病就在贿赂秦国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8、不能独完 故曰 弊在赂秦也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 赂秦而力亏 2 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 接受诸侯的贿赂 不打仗 小的就获得邑镇 大的就获得城市 把秦国受贿赂得到的土地 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较 它实际多到百倍 把六国诸侯 贿赂秦国 丧失的土地 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 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欲望最大的 就是六国诸侯祸患最大的 这样 本来就不通过战争来决定 胜负 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 想想他们的死去的祖辈父辈 冒着寒霜

9、雨露 披荆斩棘 才有了一点儿土地 子孙对土地却不很爱惜 全把它送给别人 好像抛弃 不值钱的 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 明天割去十座城 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 起来向四境一看 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 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既然这样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 强暴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 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 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战争 谁强谁弱 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以至于全部覆亡 是理所当然的事 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 就好像抱柴救火 柴不烧完 火就不会灭

10、这话说对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此言得之 薪 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 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第二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秦所得与战胜所得 诸侯所亡与战败而亡 祖父创业之难与子孙毁业之易 六国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对比论证 得出 弊在赂秦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赂者灭亡的道理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本段除了突出以对比论证为主 还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 引证法 比喻形象生动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 终于也随着

11、五国灭亡了 为什么呢 是因为齐国 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 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起初有长远的打算 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 坚持正义 不贿赂秦国 因为这个缘故燕虽然是个小国 却最后被灭 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 才招致了 灭亡的 祸患 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打了两次败仗 三次胜仗 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 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 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 李牧接连

12、打退秦国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的时候 赵国都城 邯郸变成 秦国的 郡 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 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可以说 他们的 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 战败了因而亡国 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 魏 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 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 刺客不去 刺秦王 赵国的 良将李牧还活着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假若与秦国相比 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呢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

13、 或未易量 齐人勿附燕客不行赵将犹在 胜负或未易量 例证 向使 假设论证 第三段 齐 燕 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不赂者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卿为计 赵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唉 如果六国诸侯 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 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齐心合力地向西 对付秦国 那么 我恐怕秦国人吞食六国都咽不下了 真可悲叹啊 有这样有利的形势 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天天割地 月月割地 因而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他国的积威胁迫啊 呜呼 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

14、之所劫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 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 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 假如我们凭着这样大的国家 跟随六国灭亡的老路 旧事 这就是又在六国的下面了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是否多余 第四段 第五段 总结上文 解决问题 不是画蛇添足 犹如画龙点睛 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所以 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 篇末点题 引古 六国破亡 讽今 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 1 提

15、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 2 3 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 论述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 论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 4 5 作出结论 第一层 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 讽谏北宋王朝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五段 引古 递进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六段 讽今 并列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实 论断 结论 分总 论证方法 古人云 引证法 加强论证说服力 六国灭亡史实 例证法 证明观点正确性 秦与六国

16、 六国之间的对比 对比法 证明破灭必然性 假设法 向使三国 进一步回扣论点 六国论 过秦论 阿房宫赋 阅读比较 六国论 过秦论 阿房宫赋 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 写作的意图 分析的结构 论证的方法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 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语言的运用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 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 三文都是整散结合 运用了对偶 排比 设问等修辞手法 过秦论 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 六国论 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 阿房宫赋 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课堂练习 1 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后秦击赵者再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 今 实际上 祖辈父辈 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速 招致 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 今为一个词 前例 旧事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 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当与秦相较3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日割月削 以地事秦 义不赂秦 不能独完 李牧连却之 暴 同 曝 读p 晒 引申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