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砖汉瓦的由来和历史 (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659568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砖汉瓦的由来和历史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秦砖汉瓦的由来和历史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秦砖汉瓦的由来和历史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秦砖汉瓦的由来和历史 (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秦砖汉瓦的由来和历史 (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砖汉瓦的由来和历史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砖汉瓦的由来和历史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琉璃瓦 http:/秦砖汉瓦的由来和历史中国建筑陶器的烧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开始的,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到西周初期又创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秦代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了汉代,社会生产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突飞猛进。所以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 在秦都咸阳宫殿建筑遗址,以及陕西临潼,风翔等地发现众多的秦代画像砖和铺地青砖,除铺地青砖为素面外,大多数

2、砖面饰有太阳纹、米格纹、小方格纹、平行线纹等。用作踏步或砌于壁面的长方形空心砖,砖面或模印几何形花纹,或阴线刻划龙纹、凤纹,也有模射猎、宴客等场面的。最了不起的是秦代对万里长城的修筑工程, 史记蒙恬传载:“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将三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至阳山,透蛇而北。 ”在高山峻岭之顶端筑起雄伟浩迈、气壮山河的万里长城,其工程之宏大,用砖之多,举世罕见。 空心砖,是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被用作宫殿、官署或陵园建筑。到西汉时期,空心砖的制作又有了新的发展,琉璃瓦 http:/砖面上的纹饰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

3、简练、形象生动、线条劲健。它不单是作为建筑材料,更多的是用来建造画像砖墓。这种空心画像砖,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画像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阙门建筑、各种人物、乐舞、车马、狩猎、驯兽、击刺、禽兽、神话故事等有四十多种。这些富有艺术价值的陶质工艺品,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社会面貌及绘画艺术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到东汉初期,画像空心砖的应用从中原地区扩展到四川一带,中原地区空心画像砖墓到东汉后期为小砖所替代,而四川则延续到蜀汉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像砖内容更为丰富。有反映各种生产活动的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探矿、桑园等;有描写社会风俗的市集、宴乐、游戏、舞蹈、杂技、贵族家庭生活等;还有车骑出行、阙观及神话故

4、事等等。这些画像砖是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现实写照,在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及艺术上有着重大价值。 建筑用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其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筑成类似陶水管的圆筒形坯,再切割成两半,成为两个半 圆形简瓦,如果切割成三等分,即成为板瓦。瓦坯制成后,在简瓦前端再按上园形或半圆形瓦当。这种简瓦和板瓦的烧造大约起源于西周时期,在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西周宫殿建筑遗址中大量出土,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用陶上的伟大创造,开创了瓦顶房屋建筑的先河。 瓦当即筒瓦之头,主要起保护屋檐,不被风雨侵蚀的作用。同时又富有装饰效果,使建筑更加绚丽辉煌。瓦当有着强烈的不同时琉璃瓦 http:/代的艺术风格。秦代瓦当,

5、绝大多数为圆形带纹饰,纹样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和云纹三种。动物纹中有奔鹿、立鸟、豹纹和昆虫等;植物纹中有叶纹、莲瓣纹和葵花纹。云纹瓦当图案结构,基本上是边轮范围内,用弦纹把瓦当正回分为两圈,外圆间四等分内填以各种云纹,内圈则饰方格纹、网纹、点纹、四叶纹或树叶纹等。这种云纹瓦当汉代沿用,但汉代的纹样较秦代粗一些。秦瓦当,有文字的绝少。汉代瓦当纹饰更为精美,画面仪态生动,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姿态雄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汉代瓦当,除常见的云纹瓦当外,大量的则是文字瓦当,许多反映当时统治者的意识和愿望,如“干秋万岁” 、 “汉并天下” 、“万寿无疆” 、 “长乐未央”

6、 、 “大吉样富贵宜侯王”等。这些文字瓦当,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密有致,章法茂美、质朴醇厚,表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字之美。秦汉瓦的断代和分期:秦至西汉初期带圆形瓦当的筒瓦,制造方法是,先从瓦筒上横切到一半,再向下纵切成瓦筒。半瓦当从中央连瓦筒一起切开。因此在瓦的背面留有明显切痕。到西汉中期,瓦的制法采用一次范成,瓦筒则仅做半筒,瓦背没有刀切之痕迹。此外,秦代带纹饰的圆形瓦当,中央无大圆柱,而汉代的则必有圆柱。秦瓦当边狭,用手捏成,宽窄不匀,汉瓦当的边轮整齐。秦瓦面积不大,汉瓦面积小者也较秦瓦略大。 编辑本段故事 “秦砖汉瓦”就是秦代的砖头汉代的瓦吗?至少,我这个自小琉璃瓦 ht

7、tp:/就生长在西安的城墙圈子里的孩子就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当地人早有“踢一脚陕西的土,保不准就有个瓦渣片片叫你拣上!”的说法,而那瓦渣又都是值钱的万货(秦方言:物什之意) 。再到后来就更知道了陕西的瓦渣儿值钱是因为有了历史。1973 年前,秦始皇兵马俑坑还没有挖出来的时候,乡亲们由地里拣一半个土陶片片,瓦渣片片还可以到县文化馆换钱花,一块瓦渣二元三元不等。自兵马俑大白天下时起,瓦渣就换不了钱了,不是不值钱,是被专门管制了。再早 1968 年我在厂区挖防空洞,得一描金吉祥纹样儿瓷罐,送到碑林博物馆,奖得一只铝皮模压纪念章以示表彰,连“哥伦布”的姓名都不给记录一下 陕西的秦砖就是这些朴素带给我们的

8、认识。后世的学者也往往撰文提及“秦砖汉瓦” ,也多是指秦代的砖头如秦长城用砖,如汉代的瓦当。这几乎已是不言而喻的常识。然而就是这些无须思量的常识却也遭到质疑,而且质疑者非常坚定。 事情原委如下述。 在去山西五台的途中,是要经过阎锡山的老家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河边镇)的,从正路岔去数里,据说阎就 生于此,长于斯。至今依然看得出当地人很为阎锡山的自豪,说些历史的事情也许无趣,说些阎故居盛产中国四大名砚“澄泥砚”倒是更为著名。 和西凤酒一样,和茅台酒一样,但凡有了名气,相关连带而生的物产就多了许多。产西凤的地方就有许多的酒叫了含“凤”字的某某酒;茅台的邻居亦产出许多的“茅”某某,抑或是某某“茅”

9、,琉璃瓦 http:/言外之意清楚十分,挂不上国家的名气,挂上同为水土一方的名份,总是名品的睦邻,销量自然客观。 “澄泥砚”在山西亦有多处出品,山西绛州就是之一,至于河南也有厂家生产澄泥砚的,那是真要打上引号的“澄泥砚”的。 你去五台山,见得到商铺里卖的,地摊上摆的,当地人住家收藏的,包括那沿街挎竹蓝儿的姑娘细声吆喝着兜售的“澄泥砚”却都产自阎锡山的老家五台县河边村。车过阎故居时分,会停车,看游客是否有识货者,若是有了,必有需求,稍带两方,回到百里千里之外异地,会令人十分新奇来自名产产地的实物,当为珍贵、风雅,抬身价,很是值当。因此路边就有改革经济大潮中醒悟了起来的当地人民拿了“阎锡山的老家五

10、台县河边村所产”之“澄泥砚”兜售。 澄泥砚是“石头” ,大至十斤二十斤不等,小的如雕刻着大嘴蛙而妙趣十足的“蟾蜍临池”也至少二斤上下。如此纪念品天生制约了它的畅销大概没有谁想背几十斤的石头从五台返回,何况是要去全国,去往海内海外。 我在有生里也就两回去了五台,路经阎俯,当然不忘背两方澄泥砚回返,这就留下了“去五台很累”的认识。去那里十元二十元购得一方澄泥砚,到了京城则转手高至三百元左右。比倒卖彩电还得利多多! 钱还在其次,只是我在去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定襄县河边镇)的日子里,偶获一说法,叫我多年来不得其解所谓“秦砖汉瓦”琉璃瓦 http:/不过是指山西的澄泥砚罢了!澄泥砚即是“秦砖” 。 那么

11、“澄泥砚”是怎么回事情呢? 澄泥砚:先以绢袋漂于汾水,迎浪张袋口,流水经过,过滤其水中泥沙,至一年左右,袋内泥满,取出风干,制 砚坯,经烧制,成质地似陶的砚台,再做整璞、雕刻、打磨等一系列达九道经典工序而成。澄泥砚石质细腻、光润,以朱砂色和鳝鱼黄色为上乘。以上为大意,原意出自宋代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有一说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就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另也有说是从宋时开始,尚不详。 至今我看到不多的书面提到“澄泥砚”与“秦砖”之关系,并且被我记录下来的也不过是这样的三段,让我们摆开来,一一看过,兴许是非就有明辨:其一:澄泥砚属陶类,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砚,古人可能受秦砖汉瓦的影响与启

12、示,精工制作,逐步地升华为澄泥砚。它的形成时间约在晋唐之间,略早于端、歙。 其二:澄泥制砚源自汉代,是与秦砖汉瓦以土壤制坯同理,区别仅在于秦砖汉瓦是因砖瓦的质量好且有各种纹饰可供观赏,被移作砚用,澄泥则是直接取土入囊悬汾水中经年,因自然淘洗、沉淀后制坯烧成。在端、歙等砚石问世前,澄泥砚以其质地细腻、发墨好又不损毫,且易于制坯造型,可集实用与观赏于一体而名噪一时。其:三:瓦砚(砚瓦)俗称瓦头砚。唐以前除石砚、瓷砚外,就是陶砚。澄泥砚是陶砚的进步。唐朝韩愈在瘗砚文中讲的土琉璃瓦 http:/乎成质,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砚。秦汉时建筑宫殿用的砖瓦,多采用澄泥制法,后来有人用这些砖瓦改制为砚。正象唐朝吴

13、融古砚瓦赋中描述的:“无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 。还有一说,谓:“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如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见闻见后录 ) 。 看多了相关论说,忽然明白之所以有了秦砖汉瓦制砚一说,更有秦砖即为澄泥砚之说,不外乎是传讹罢也。由书面之形容,到借题发挥,再到实用为目的。把一个概念就此制造并传后于人,倘若我们不做甄别,不做考据,不做过细审问,那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还不知道有了多少正误是非呢! 我若再去山西五台,这个算是一事,和导游们说道说道,看看脸色如何。我若再回陕西,去把城砖过细了观察,虽是明代土砖,但对于那八百里秦川无处不有处处有的地下瓦渣可是要虔诚地膜拜膜拜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