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指南)创业文化高校该孕育怎样的土壤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6585463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业指南)创业文化高校该孕育怎样的土壤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业指南)创业文化高校该孕育怎样的土壤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业指南)创业文化高校该孕育怎样的土壤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业指南)创业文化高校该孕育怎样的土壤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业指南)创业文化高校该孕育怎样的土壤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业指南)创业文化高校该孕育怎样的土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业指南)创业文化高校该孕育怎样的土壤(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策略,此后随着“就业促进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核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通知”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扶持,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我国高校发展迅速,形成人才培养领域的一股新的热潮。 在这股热潮当中,很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广泛举办各类创业教育讲座、报告、第二课堂活动,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更有部分高校在校园里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一条街”,学生创办“公司”、开店享受各种减免优惠。应该说,这股热潮空前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创业意愿和商业意识。 然而,身处这股热潮而作冷静反思,有几种比较普遍的情况令人担忧:一是创

2、业教育的“两张皮”现象,仅仅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创业教育的内容,而没有将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二是将创业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创办企业的技能培训”;三是创业孵化与学校学科特色、专业培养不能挂钩,而另起炉灶;四是创业扶持缺乏市场运作机制,往往是行政干预及组织行为,易造成先“一哄而上”再“一哄而散”的局面。总言之,在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自主创业的问题上,我们尚未形成良性的和理性的环境及氛围,或者说在培育高校创业文化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不注重创业文化的培育与积淀,不作战略性的考虑与经营,而仅仅作短期的、技术层面的追逐,也许再过若干年我们又会遭遇创业人才培养的“钱学森之问”。 要探讨高

3、校如何培育创业文化的问题,首先有必要对高校创业文化的概念与特质进行分析。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第一次提出并使用了创业教育的概念,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的,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这段论述比较完整地描述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它包涵两层含义:一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个性、品质、素质的培养,将传统的学历教育转型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强调个体的创造力培养,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想法,适应社会的不断改革与激烈竞

4、争。二是强调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就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帮助受教育者认识机遇、整合资源、创造商机及就业岗位,倾向于创造和把握新的机会,而传统的就业教育则侧重于已有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我国,由于创业教育的起步基本上与高校大幅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相同步,因此从一开始就带有过于强烈的“创业促就业”色彩,创业教育被误读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实际上,创业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其目的与宗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结构、创业个性品质与创业能力,是以能力和素质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纵观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轨迹,经历了课程教学、专业教学、学历学位教学三个时期,从片面的功利性职业训练发展到非功利性的系统性培养

5、,这种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演进过程值得我们借鉴。 而创业教育的由表及里和不断深化,实质上也就是创业文化的孕育与积淀过程。高校创业文化就是高校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扶持的环境与氛围的总和。创业文化浓郁,则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为具有开创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创业文化稀薄,则不利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甚至容易导致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心理习惯。高校创业文化尽管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但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质: 首先是“开放”。现代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开放的,决不是所谓的“象牙塔”式的封闭系统。尤其是创业文化更应该张扬开放型的特质。这种开放型的特质体现在国际视野、市场机制、校企共建、校府合作四个角

6、度及四者的交融。国际上有一种流行的理论体系是“三重螺旋模型理论”,核心观点认为,政府、企业和大学的交互是创新系统的内核,三方的合作是推动知识传播与应用的源生动力,并且三个角色呈螺旋式发挥作用,它有别于某一角色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其次是“创新”。创新是创业的内在要求,创业是创新的外在载体,两者相辅相成。创业文化的创新特质在江苏省体现得尤为突出,“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殷切希望江苏坚持“两个率先”,并明确提出“六个注重”的新要求,强调要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与积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导向

7、,促进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内容、路径、方式的创新。 再次是“理性”。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高校的鼓励与推动下,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自主创业方兴未艾,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被点燃,在校大学生纷纷投入自主创业。但一些高校简单地把提高在校生自主创业的百分比作为工作目标,不考虑市场、环境、学生的自身条件,这种高热度的创业文化与氛围实际上是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自主创业的。创业是一项成功率低、风险高的事业,尤其在创业市场环境还不成熟的我国,必须要冷静、理性地选择。高校创业文化要促成一种激励创业、鼓励成功、勉励失败的氛围,成功教育与风险教育互通,挺立潮头与急流勇退并存。这样才能确保创业文化的良性发展。 “冰冻三尺,

8、非一日之寒”。创业文化的培育与良性发展也非朝夕之功。美国二战结束开展创业教育,上世纪5、60年代低迷期进展缓慢,7、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创业革命”决定性地推动了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热潮。随后,政府鼓励和支持创业的各种政策出台、大量风险投资公司的诞生与运作、诸多高校专门机构的成立与运行,最终形成了适合美国经济社会实际的创业文化。在我国,尽管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创新型国家、科教兴国与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各级政府、高校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这些为创业文化的孕育创造了良好的土壤。如何培育与繁荣高校创业文化,笔者有如下两点建

9、议: 其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要从“源头”上融入创业教育的理念。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创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定位不清晰,过于重视对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创业行为有根本影响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教育引导。美国百森商学院创始人蒂蒙斯认为,学校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应当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因而,高校应当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路径、内容上树立和融入创业教育的理念。一是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就业和创业意识、组织能力、社会责任感,为创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二是把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

10、高的助推器,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其二,依托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政产学研平台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由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基本上是政府主导行为,因而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波浪式”特征,即政府在某一时期推出鼓励和引导政策后,大学生自主创业就出现一波高潮,因市场风险、学生自身等种种原因,这波高潮很快又趋于低潮,然后过一段时间之后政府又推出新的鼓励政策,从而推动新一波创业高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固然是创业本身的高风险、创业者自身经验与能力的不足。但是,没有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效的试水基地或缓冲地带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在创业环境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这种“过渡机制”显得更为重要。这类创业基地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政府、高校、企业三者的共同作用。正如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经验交流会上所强调的:针对创业孵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要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三者的协作互动机制,共同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资金支持、税费减免、户籍迁移等优惠政策。政府、高校、企业三者的交互作用,既符合我国国情与经济社会实际,又遵循市场规律,必将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自主创业及创业文化的培育与积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