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中医》PPT课件.ppt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6566779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文化与中医》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儒家文化与中医》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儒家文化与中医》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儒家文化与中医》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儒家文化与中医》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与中医》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文化与中医》PPT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文化与中医 何为 儒医 儒医 始称于宋代 宋代儒士往往以不知医为羞 不少士大夫亲自整理收集验方 家藏方 如陆游的 集验方 苏轼和沈括的 苏沈良方 等都属此类 同时 客观上受宋代儒学 格物致知 学风的影响 不少宋儒也将研讨医学作为格物致知的对象 如北宋末年寇宗奭 宦游期间颇能留心医药 因发现当时本草著作不无脱误 于是深入实践 反复验证 搜访十余年 撰成 本草衍义 一书 对后世影响很大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医著 格致余论 中论道 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之一事 其也是弃儒从医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后清代兵部尚书 湖广总督吴其浚宦游时广收植物标本 绘制成图 编成 植物名实图考 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区域性

2、植物志 对植物分类学及本草学均有较大参考价值 邹韬奋在 无所不专的专家 一书中有云 医生原是一种很专门的职业 但在医字之上却加一个 儒 字 称为 儒医 儒者是读书人也 于是读书人不但可以 出将入相 又可以由旁路一钻而做 医 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 中通人事 可以说 儒医 是对古代医生的最高评价 一 仁爱理念与中医学思想儒家伦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 以仁为己任 儒家的核心是 仁 什么是 仁 仁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伦理观念 因为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标准 人格境界及哲学概念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 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 核心是爱人 也就是人们互存 互助 互爱的意

3、思 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 形成仁政说 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说文解字 里 仁 字的三种小篆写法 下面是相应的楷书字体 仁 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 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 以孝悌为仁之本 继而以忠恕之道将这种仁推及到社会上所有的人 就是 爱人 仁术 精通医术是实现仁道之一端 中医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 仁术 医 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於情 喻昌 医门法律 生民何辜 不死於病而死於医 是有医不如无医也 学医不精 不若不学医也 吴瑭 温病条辨序 仁爱思想和入世治平的思想激励着人们去钻研医术 仁 学在中医的体现 1 重视生命 体察人情 天复地载 万物悉备

4、莫贵于人 素问 宝命全形论 大约人情之类有三 一曰病人之情 二曰旁人之情 三曰医人之情 圣人以不失人情为戒 欲令学者思之慎之 勿为陋习所中耳 李中梓 不失人情论 2 恪守医责 端正品行 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媸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 深心凄怆 勿避崄巇 昼夜 寒暑 饥渴 疲劳 一心赴救 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思邈 大医精诚 3 精勤医技 推仁于众 余宗族素多 向余二百 建安纪元以来 犹未十稔

5、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 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 阴阳大論 胎臚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 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 庶可以见病知源 若能寻余所集 思过半矣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序 夫医之为道 君子用之于卫生 而推之以济世 故称仁术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序 4 重视道统 传承尽职 非其人勿教 非其真勿授 素问 金匮真言论 李杲 东垣 授医于罗天益 仁术 的实践之道 1 精修医术 勤奋著书立说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博施广济 推仁于众的医药技术 3 仁圣工巧 小大方圆的全面才能 4 重视道统 传承尽职的人才意识 伦理思想还激励着人们

6、注重医德的修养 对研究生命科学的医家提出了更高的道德境界 今之明医 必存仁义 龚信 明医箴 凡为医之道 必先正己 然后正物 不能正物 岂能愈疾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到了宋徽宗 别置医学 教养上医 将医学纳入儒家教育体系 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医学教育的性质 提高医生的素质 返回主页 二 中庸之道与中医学思想 1 什么是中庸 中庸 原是 礼记 中的一篇 中庸 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 南宋朱熹作 中庸章句集注 并把 中庸 和 大学 论语 孟子 并列称为 四书 宋 元以后 中庸 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般认为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 它的主要内

7、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 平庸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尧曰 咨 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 论语 尧曰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 仲尼曰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中庸 子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朱熹 中庸章句集注 2 中庸思想体现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 1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 阴阳匀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 素问 调经论 平衡的关键是阴阳适中 例 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动静平衡合成与分解平衡 2 阴阳失衡则得病 例 灵枢 本神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

8、脏不安 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肺气虚 则鼻塞不利少气 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 五脏不安 阴 阳 阴盛则寒 阴 阳 阳盛则热 阴阳偏盛 病理态 一 阴 阳 阴 阳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阴阳偏衰 病理态 二 3 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无问其病 以平为期 素问 三部九候论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素问 三部九候论 4 执两用中 与中医阴阳平衡的特点 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故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 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阴阳各司其职 互用互制 以求平衡 阴在内 阳之守

9、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亢则害 承乃制 制则生化 素问 六微旨大论 三 儒家之礼与中医学思想儒家重 礼 重视社会次序和功能分工 礼 在中医中的体现 礼 的思想对中医藏象及中药遣方影响深远 1 中医对脏腑功能的认识 也借助对社会次序的认识来描述脏腑功能 如 素问 灵兰秘典论 里有以下论述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 不得相失也 这样通过政府职能分工形象的描述了脏腑功能 并且对脏腑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中医对火的认识里有君火和相火的划分 认为两者功能不同 君火以明 名 相火以位 君火指

10、心火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故有 君火以明 之说 相火属三焦 相火具有蒸化肾水的气化作用和腐熟水谷的生化作用 这两大功能主宰人的生与死 故曰 相火以位 这就是说 心之君火必须依重于三焦相火的作用 并且相互密切配合 以温养机体 才能使机体平安无病 君火和相火功能的差别与君 相分工是一致的 古代有医家已认识到 如王冰把 君火以明 改为 君火以名 并认为君火虽有君主之名 只是 名誉 君主而已 实权确在在 位 之相火 故少阴不司气化 而相火代君行令 又如李东垣认为 少阴为火 君主无为 不行其令 相火代之 对君相火的认识关系到对人体功能的正确认识 2 君臣佐使 与中医制方 儒家重视次序和分工的思想

11、 君臣的范畴是儒家所重视的 提出了 君君 臣臣 的理念 这也是 礼 的体现 这对中医制方原则产生深远影响 形成了君 臣 佐 使的制方原则 君臣佐使理论起源于 神农本草经 在此书中 共有两处记载君臣佐使的内容 一是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 主养命以应天 无毒 多服久服不伤人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 主养性以应人 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下药一百二十种 为佐使 主治病以应地 不可久服 二是 药有君臣佐使 以相宜摄 合和宜一君 二臣 三佐 五使 又可一君 三臣 九佐使也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是辅助君药治疗主病和主证的常用药物 是治疗主要的兼病或兼症的药物 虽然丞相辅助皇帝 是皇帝的家臣 但是丞相负责实际行政任务 是古代中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这样对君药和臣药关系就会有新的认识 臣药作用不仅仅起辅助和治疗兼证作用 有时会起到主导和治疗作用 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